從1983年發表《為錢正名》將自己置於輿論漩渦,到批判價格雙軌制推動市場化,再到後來與林毅夫的跨世紀交鋒……
過去三四十年中,經濟學家張維迎就像自由市場的守夜人,為了保護他心目中的自由市場信仰,一次次地將自己推上風口浪尖。
張維迎教授的學術思想具有持久的影響力和超前性,他這六段話句句扎心,卻令無數人醍醐灌頂:
1. 很多中國人容易驕傲,稍微做出一點成績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厲害了。其實沒有那麼厲害。在過去二三百年里做出偉大成就的人和國家很多。
2. 去年我去了蘇格蘭,它現在有800多萬人,200年前才100多萬人,但可以數出幾十位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傑出蘇格蘭人。從技術角度來看,他們中每個人可能比一個國家做出的貢獻還大。你看看,發明分離式蒸汽機的瓦特是蘇格蘭人,鋼鐵大王卡耐基是蘇格蘭人,發明電話的貝爾也是蘇格蘭人,還有好多這樣的人。
即使在前蘇聯,解體之前每10年至少有三個諾貝爾獎得主。第一個把人造衛星發射上天的是蘇聯,第一個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的也是蘇聯。
3. 我們取得的成就雖然值得欣慰,但遠遠沒有達到讓我們驕傲的程度,比現在再多10倍、20倍、100倍都不一定值得我們驕傲。你看看現在的汽車,一輛寶馬車裏面的專利發明有數千項,有哪一個是我們的?沒有。
4. 過去40年經濟增長所依賴的技術和產品,都是引進的。我們可能做出了一點小的改進,但是最核心的東西都是人家創造的,並且很成熟了。西方積累的技術為我們創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間,這是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也與鄧小平的改革政策相關。沒有改革開放,企業家精神發揮不出來,即使有潛在套利空間,也不存在利用它的企業家。
5. 套利型增長比較快,不光是我們,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省、新加坡、泰國以及非洲一些國家(如博茨瓦納)等,在1965年到1995年之間,都有過近30年的高增長。
在西方國家幾百年積累的大部分技術被我們利用之後,套利空間在不斷縮小,我們的增長越來越乏力,這是很自然的,全世界所有後起的國家都有這樣的經驗。
6. 有人說,我們用了40年的時間走了西方200年的道路,說明我們的模式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說法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過去40年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西方二三百年技術積累的基礎上的。
正是西方過去二三百年創造的技術、產品、思想、管理方法,為我們這種趕超式的發展、超常規的增長提供了可能。模仿總是比創新容易。別人在前面修路,我們在後面跟着走,我們走的速度快,一點也不奇怪。
張維迎提出的「用市場邏輯戰勝強盜邏輯」 、「理念和領導力決定中國未來」、「自由是一種責任」、「中國需要制度型企業家」等理念,其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學界,開啟了無數人的思想啟蒙之旅。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張維迎老師沿着米塞斯、哈耶克等先知的思想軌跡,通過一本一本著作,推廣自由市場的理念和常識,扭轉人們的錯誤觀念,保衛我們的財富與自由。
在過去40年,我們從貧困潦倒,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疑得益於「市場」的力量。在「市場」被污染、污名化,甚至遭遇前所未有危機的當下,是否真正理解「市場」的力量,既關乎我們的財富,更關乎我們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