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第四屆公眾開放日活動如期舉行。活動當天,超過1500名市民化身“一日科研體驗官”,走進實驗室,親身參與科普講座、實驗互動、主題展覽等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創下歷年參觀人數新紀錄。

“公眾參與熱情遠超預期,開放日預約名額在短時間內就被搶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表示,希望通過這種開放日活動,讓科學從抽象概念變為可感知的實物,真正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據了解,自2023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態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社會公眾超3萬人次,60多所學校一萬多名師生組織前來探館。
科學家化身“導遊” ,揭秘材料奧秘
“硼中子精準靶向癌細胞的原理是什麼?”在開放日當天上午場舉辦的“大咖有料談”科普講座結束後,東莞中學高二學生余同學仍追着主講人不停請教。

當天上午,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鄒超以《中子的“硼”友:硼中子俘獲治療中的硼葯研發》為題,向在場公眾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這一國際前沿抗癌技術的原理。

人腦作為自然界最精密的智能系統,僅以20瓦的超低功耗就能完成令超級計算機望塵莫及的複雜認知活動。開放日下午,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神經形態材料領域專家周曄教授帶來了一場題為《解碼未來:類腦智能技術革命》的精彩講座。周曄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講解揭示了“仿生革命”的核心要義,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帶領聽眾領略了類腦智能技術的運行機理與工作原理。

活動當天,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放了多個團隊實驗室,包括前沿基礎研究、產業應用和公共技術平台,並同步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科普展覽和實驗秀。

在輕元素先進材料與器件團隊實驗室,團隊成員李兆祥正為一批參觀者講解輕元素材料的奧秘。

從單晶銅箔生長車間到二維石墨烯材料應用,再到石墨烯振膜耳機,李兆祥將複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不同背景的聽眾都能沉浸其中。

李兆祥表示:“確實發現有的人聽一會兒就不想聽了。這時候,我就得想辦法把內容講得越來越通俗易懂。難懂的底層技術先放一邊,重點講些大家能直觀感受的。比如石墨烯為什麼好?它的碳原子排列有什麼特別?生活中能用它做什麼?再把實際產品展示出來,大家一看就感興趣了。”
在單晶銅箔生長車間,李兆祥指着展台上一片材料解釋道:“這個叫二硫化鉬,是新一代芯片材料。國際上其他研究團隊只能做一小塊,而我們能做出這麼大一片!”

在SLAB展廳內,講解員蔡文濤正為來自沙田實驗中學的參觀學生們介紹各項創新成果。“你們猜猜看,這塊晶瑩剔透的鏡片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面對這個有趣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踴躍作答:“是水晶嗎?”“還是玻璃?”
當蔡文濤揭曉答案“這其實是用陶瓷製成的”時,現場頓時響起一片驚嘆聲。蔡文濤解釋道:“在傳統認知里,陶瓷確實是不透明的,但通過材料科學的突破,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製造出透明的陶瓷材料。”他隨即指向展台上的一盞燈具補充道:“就連這盞燈的燈芯,也是用熒光透明陶瓷製作的。”同學們圍攏在展品周圍,對這項創新技術讚嘆不已。

蔡文濤表示,為了讓公眾更全面地了解材料實驗室開放的團隊的工作流程,在參觀過程中,每個重要節點都安排了專門的科研人員進行講解。
開放日當天,由實驗室非晶團隊策劃的“破界Glass——玻璃材料科學主題展”正式開展,不少公眾表示新一代金屬玻璃材料突破他們的認知和想象,沒想到手機鉸鏈、無限充電就有它們的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在實驗室和展廳之外,元素反應街的露天互動區同樣人頭攢動。“超導磁懸浮”“無燃料火箭發射”“流體力學演示”等十多個互動展台,將深奧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的趣味體驗。


提前一天趕來,只為讓孩子開開眼界
上午8點半,劉女士帶着六年級的孩子早早抵達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前一天晚上,她們專程從福建趕來,入住材料實驗室周邊的酒店,只為參加這場為期一天的開放日活動。
劉女士在福建從事能源材料相關工作,對國內材料科學的發展動態格外關注。但此次行程,她的目標不僅是自己學習,更是為了讓孩子親身感受材料科學的魅力。“開放日的形式非常好。”她一邊看着孩子好奇地觀察展品,一邊表示,“這能讓下一代直觀地了解國家在材料領域的前沿成果,或許能點燃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來自松山湖的胡女士在一家水資源科技公司工作,這次特意帶着就讀於松山湖三小二年級的孩子前來參觀。“搶票時我還特意把推文鏈接孩子班級群里,動員其他家長一起參與。”胡女士表示,今天班上一共來了16個小朋友。“平時很難有機會聽到專業人士講解這些科學知識,也是藉助這次機會,讓孩子開開眼界。”

在松山湖材料博物館的巨型元素周期表展區前,幾位來自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青年科研人員正在拍照留念。“之前一直沒合適的機會參觀這裡,這次既是一次難得的交流,也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體驗。”其中一位研究人員表示。

為提升公眾參與感,活動現場還設置“尋寶”環節。參與者通過收集“松材尋寶圖”拼圖碎片,解鎖“有科”彩蛋,將有機會兌換實驗室最新文創禮品。此外,參與者還能領取實驗室“一日科研體驗官”限定專屬工牌,記錄科學探索足跡。

撰文:向熙航 韋基禮
【作者】 向熙航;韋基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