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而行向未來——在“中國光谷”光博會展望“光聯萬物”新圖景

2025年05月18日03:43:05 科學 104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武漢5月17日電 能背在身上的激光工坊、可每秒傳輸1.2TB數據的光纖、會自動對焦的手機熱像儀……5月15日至17日,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在湖北武漢舉行,集中亮相的近百項全球光電領域前沿技術創新成果,折射出一束束“光”,正穿透千行百業,點亮多彩生活。

“油污、鐵鏽不好處理,有了它,你也許就不用發愁了。”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工作人員張怡澤正向觀眾介紹一款便攜式激光設備,只見他輕點手持操作器,激光所及之處,銹面瞬間去除。

張怡澤說,激光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是製造業的重要工具。這款背在身上的激光工坊,最大亮點在於一體式小巧設計,打破了傳統激光設備的空間限制,可不受場景限制,隨背隨走開展清洗、深雕、標記作業。

逐“光”而行向未來——在“中國光谷”光博會展望“光聯萬物”新圖景 - 天天要聞

觀眾在光博會上參觀紅外望遠鏡。新華社記者杜子璇 攝

一束“光”可以化作一把刀,也能鋪架信息傳播的高速公路。

“這款光纖可以每秒傳播1.2TB數據,相當於150部單部達8GB的高清電影。”在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展台,該公司副總裁鄭昕正在介紹該公司新研發的空芯光纖。

空芯光纖是一種光纖內部不再具有實體纖芯,只存在空氣或真空的新型光纖。相較於傳統玻芯光纖,空芯光纖具備超大容量、超低損耗、超低時延的特點。

鄭昕說,空芯光纖的技術突破,為數據中心間互聯、AI大模型、金融交易等時延敏感場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未來有望應用於長距離通信、金融高頻交易、數據中心和雲計算等各個領域。

一束“光”同樣能與AI融合,通過光電感知、智能光控、光通信等成為人工智能體的眼睛、大腦和神經。

逐“光”而行向未來——在“中國光谷”光博會展望“光聯萬物”新圖景 - 天天要聞

觀眾在光博會上參觀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杜子璇 攝

“快看,這個機器人的動作跟真人一模一樣。”在武漢灝存科技有限公司展台,穿戴着傳感設備的工作人員動了動手,一旁的人形機器人也做出了相同動作。流暢的動作,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

該公司工程師付龍說,該企業主要研發人形機器人運動神經中樞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可將人形機器人的動作轉角精度控制在0.001度,動作延遲控制在3毫秒以內。目前,應用相關技術的人形機器人已在一家車企“上崗”,專司物料分揀和擺放。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讓一束束“光”,變得觸手可及,引領着社會邁向一個更智能、更便捷的未來。

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光博會不僅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國光電子信息領域的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更將匯聚全球智慧,加速轉化成產業鏈升級的澎湃動力。

新華社記者王自宸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