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瑞金路街道聯合後標營小學,組織40餘名師生走進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參觀該中心精心打造的華東實物地質標本館以及“天演”文化廣場,共同學習地球演化的知識。
大家首先來到華東實物地質標本館,標本館分為“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四個展區及“美洲—大洋洲、沙特阿拉伯”兩個特展區,展示的300餘件標本均由地質工作者在全球各地的高山、峽谷、深海、極地採集而來。鎮館之寶“歐亞之基”是整個歐亞大陸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它形如“船帆”,形成於38.5億年前。通過與實物地質標本面對面接觸,同學們對地質變化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接着大家來到“天演”文化廣場,六個巨大的“地球情景模型”最為引人注目,它們分別是“岩漿地球”“哥倫比亞超大陸”“羅迪尼亞超大陸”“冰雪地球”“潘基亞超大陸”以及未來的“亞美超大陸”。講解員逐一向同學們介紹地球是如何從原始的岩漿階段一步步發展到“潘基亞超大陸”,隨後裂解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最終奠定了現代大陸格局。“天演”文化廣場上還陳列了岩石和恐龍的標本,恐龍蛋化石吸引了同學們駐足觀看。
最後一站,大家來到學術報告廳,由中心朱衍賓博士為同學們帶來一場主題為“古氣候的見證者:恐龍時代植物化石記錄的氣候密碼”的科普分享。朱博士以恐龍的種類為開端,分享了恐龍時代植物的特點,介紹了代表性的植物,並與現代植物進行比較。此外,他還展示了自己與同事們尋找採集植物化石的現場照片,同學們被風格各異的地貌和真切生動的工作場景深深吸引。
在互動環節,朱博士將古代銀杏植物葉片化石與現代銀杏葉片放在一起,讓大家找出兩者的差別。同學們踴躍舉手,敏銳地指出現代葉片更完整,贏得了大家的掌聲。朱博士為7位積極答題的同學分別送上一本科普圖冊。
在活動尾聲,後標營小學的學生代表發言,此次研學之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石和岩礦標本像一本本厚重的書,書寫着地球演變的歷史,同時,生物和地質演化的神奇也讓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偉大,真切地體會到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瑞金路街道社區教育中心
文/圖:張勝男 審核:楊麗 發布:趙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