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鴨蛋,飯桌上的老朋友,卻被一項研究點了名:每天吃一個,癌症和死亡風險可能會上升。這個結論讓不少人一邊吃着白粥一邊陷入了沉思。
一顆鹹鴨蛋,怎麼就“惹禍”了?
鹹鴨蛋的風味,來自高鹽腌制。它鹹得過癮、油得冒黃,尤其蛋黃流油的時候,配上一碗熱粥,不知道安慰了多少早起的胃。但問題就出在這個“咸”字上。
研究顯示,高鹽食物攝入過多,會增加胃癌、食道癌的風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曾發布過一項大規模人群調查,發現吃鹹菜、鹹魚、鹹蛋等腌製品較多的人,胃癌發生率明顯高於平時清淡飲食的人群。鹹鴨蛋雖小,但鈉含量很高,一顆鹹鴨蛋大約含有600毫克鈉,相當於一小勺食鹽。
身體里“喝水”的細胞會被咸暈
身體里的細胞其實很“怕咸”。鈉多了,細胞里的水分就被吸走,好比地里的莊稼被鹽鹼地吸幹了水,慢慢枯萎。高鈉會讓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加重,腎臟也跟着吃力。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數據顯示,鈉攝入量過高的地區,高血壓患病率普遍偏高。高血壓長期不控制,還容易引發中風、心衰等嚴重問題。
癌細胞也不怕“咸”
2022年《柳葉刀·胃腸病與肝病》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食鹽過量攝入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共同作用,會顯著增加胃癌的風險。這個幽門螺桿菌很多人都有,它本身就會刺激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潰瘍。有了鹹味的“推波助瀾”,胃黏膜受損更快,癌變的幾率也就更高。
尤其是那些愛吃鹹鴨蛋、鹹魚、鹹菜的人,胃癌發病率普遍偏高。經常吃這些食物的人,胃部的“防火牆”會被一點點削弱。
那些老年人愛吃,卻最容易“中招”
不少上年紀的人覺得鹹鴨蛋能提味、開胃,尤其是在沒胃口的夏天,一顆鹹鴨蛋能下兩碗粥。但正是這些人,腎功能、血管彈性都已經下降,如果再攝入過多鹽分,就像已經擰不緊的水龍頭,又硬要灌水進去,遲早要出問題。
研究發現,腎功能減退的老人,如果每天攝入超過5克食鹽,出現心衰、尿毒症的風險大幅增加。而一顆鹹鴨蛋的鈉含量,就已經超過了推薦攝入量的一半。
有時候不是鹹鴨蛋的問題,是吃它的方式有問題
很多人吃鹹鴨蛋,喜歡配白米飯、白粥,尤其是早餐時,覺得簡簡單單、爽口又省事。但這種搭配其實隱藏了風險。白粥、白米飯升糖快,吃下去血糖一下子就上去了,再加上鹹鴨蛋里的飽和脂肪,容易刺激胰島素大幅分泌,對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友好。
還有的人喜歡拿鹹鴨蛋拌飯吃,一口接一口,吃得比平時更多。這樣不知不覺攝入的鹽、油、脂肪都翻倍,胃腸負擔也加重了。
鹹鴨蛋的“隱藏脂肪”也不少
除了鈉,鹹鴨蛋的脂肪含量也不低。尤其是蛋黃部分,每100克鴨蛋黃大約有31克脂肪,其中不少是膽固醇。長期、大量攝入這些脂肪,會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壞膽固醇”。
血管里“油”多了,不像廚房水管堵了還能通一下,人的血管一旦堵,後果往往是冠心病、中風這些“急性事件”。而這些疾病,很多時候來得快、走得狠,有的人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一項研究揭示了死亡風險的關係
2023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鹹食攝入與健康研究》指出,長期每天攝入高鈉腌製品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比清淡飲食者高出18%。其中,心血管相關死亡風險增加最為明顯,尤其是在60歲以上人群中更為突出。
這意味着,不只是癌症風險高了,心臟病、腎衰、腦梗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也可能上升。這些病不是一下子來的,是日復一日地積累,吃得咸一點,風險就多一點。
真不能吃鹹鴨蛋了嗎?
也不是這麼絕對。鹹鴨蛋不是毒藥,它的蛋白質質量不錯,維生素B族也比較豐富,還含有蛋黃素、卵磷脂,對大腦有一定好處。但關鍵是量和頻率。
如果一周吃一兩次,每次控制在半顆到一顆,而且配菜清淡、不過量吃主食,問題不大。尤其是年輕人、身體健康的人,偶爾吃一次鹹鴨蛋,基本不會有明顯風險。但如果天天吃、頓頓吃,那就真得留個心眼了。
吃得巧,比吃得多更重要
想吃鹹鴨蛋,可以換個方式。比如切成小塊,拌在涼拌黃瓜或苦瓜里,用來提味,但不當主角。也可以剝掉一半蛋黃,只吃蛋白部分,既減少鈉攝入,也不那麼油膩。
還有一個辦法,選低鈉鹹鴨蛋。現在不少廠家推出了減鹽版的鹹鴨蛋,保留風味的同時鈉含量降低30%左右。挑選時可以看配料表,鈉含量低於500毫克的,相對更健康一些。
有些人最好少碰鹹鴨蛋
如果是患有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的人,鹹鴨蛋最好只是偶爾嘗嘗。尤其是腎功能不全的人,身體排鈉能力差,再吃高鹽食物,就像堵水溝還不停灌水,遲早要“泛濫”。
兒童也不適合多吃。孩子的味覺還在發育期,常吃鹹鴨蛋容易讓他們口味越來越重,長大後更容易偏愛重口味,埋下慢病的種子。
把握一個“度”,鹹鴨蛋也能吃得安心
飲食不是非黑即白。鹹鴨蛋不是敵人,但也不是每天都該上桌的主角。它就像煙花,看一看、嘗一嘗可以,但天天放,終究會有風險。
如果真的喜歡那口咸香,不妨偶爾用它點綴下飯,別讓它成為每頓飯的標配。就像人生的調味劑,用得好,是美味;用得過,是負擔。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李英傑,黃建始,王麗敏,等.中國鹹食攝入與健康研究報告2023[R].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3年.
[2]王平,賈靜,張敏,等.高鹽飲食與胃癌發病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誌,2022,29(4):280-284.
[3]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