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下把高純多晶硅放到液態熔融硅里,接着慢慢拉起,控制硅原子有規則地排列,就能逐層生長出一個大的單晶硅棒。”4月12日,“行走黃河”行進式主題採訪團來到德州市天衢新區,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清華向記者講解生產流程,他將生產單晶硅比喻為“老師帶學生們排隊”,目標是讓“學生們”朝一個方向“站”好。
單晶拉制、截斷切割、研磨拋光、檢測封裝……在有研艾斯位於中國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德州)的無塵車間內,硅片從原料到成品需要歷經十四道工序。肖清華介紹,公司成立於2020年3月11日,是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成員單位,在國內率先完成了6英寸和8英寸硅片的科研攻關任務,被視作集成電路領域的“國家隊”。目前,中國有研在德州布局七大項目,涵蓋大尺寸硅片生產,高純濺射靶材製造等關鍵領域。
不同於科研院所,盈利是企業的第一目的。有研艾斯生產的12寸硅片是製作集成電路的主要材料,應用佔比高達70%以上,主要客戶包括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潤微電子等芯片製造企業。“我們產線上有很多國產化設備的投入,我們很多創新項目也能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競爭市場上,同樣的技術下我們擁有更低的成本。所以即使近年消費市場相對平淡,我們依然能保持盈利。”肖清華說。
談起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肖清華認為,國內總體形成了良好基礎,材料,芯片設計,芯片製造,芯片封裝幾個環節都有很大的技術和產業進步,支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具身智能、ar眼鏡、醫療電子等領域的創新和產業發展。
這樣的高科技企業為什麼選擇落戶德州?
“天衢新區有很強的區位優勢,我們200多人的團隊原先都生活在北京,項目落成後,工作日我們在德州,周末坐高鐵兩個小時就能回家。”肖清華介紹。據記者了解,自2018年首個項目簽約以來,中國有研在德州累計投資近百億元,已實現硅片年產120萬片生產規模。今年第二步產能擴展計劃已經啟動,屆時6英寸、8英寸、12英寸硅片總年產量將達360萬片。項目落地德州是頭部央企與地方政府的一次“雙向奔赴”,德州市委、市政府和有關縣市區為項目的建設運營提供了最優質服務和最優良環境,雙方合作基礎不斷鞏固、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其實,不單是中國有研,德州市十多年來堅持引育結合、從無到有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形成了以立訊精密、中國有研、先導半導體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目前,當地集成電路規上企業達到174家,產業營收突破500億元,這座黃河畔的魯北小城,集成電路產業正拔節生長。
來源: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