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ai是否會取代醫務人員,從而導致一輪大規模的醫務人員失業潮?
近日,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會診中心,一位專家型ai兒科醫生正式“上崗”,與13位兒科專家共同完成了一場疑難病例多學科會診。

新華社記者從北京兒童醫院了解到,這是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有望輔助疑難罕見病診療,為兒科醫療服務帶來新變革。
國內首個!
ai兒科醫生正式“上崗”
一名8歲男孩是此次會診的對象,他持續三周抽動,兩周前發現顱底腫物,病因複雜,輾轉多地醫院,診療結果不一。在這場會診中,ai兒科醫生與來自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腫瘤外科等不同科室的13位知名專家給出了高度吻合的建議。
“此次‘上崗’的ai兒科醫生,是北京兒童醫院正在研發的兒童健康人工智能大模型系列產品之一,整合了北京兒童醫院300多位知名兒科專家的臨床經驗和專家們數十年的高質量病曆數據。”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說。

2月13日,北京兒童醫院會診中心“ai兒科醫生+多學科專家”雙醫並行疑難病例多學科會診現場,醫生正在使用專家型ai兒科醫生相關功能。(圖片來源:北京兒童醫院)
倪鑫介紹,這款專家型ai兒科醫生,既可以擔任臨床科研助理,幫助醫務人員快速獲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權威指南,也可以輔助醫務人員進行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提升臨床決策效率。據悉,此次會診開啟了“ai兒科醫生+多學科專家”的雙醫並行多學科會診新模式。
倪鑫表示,專家型、家庭型和社區型ai兒科醫生正在陸續“上崗”,全方位覆蓋基層醫療機構和家庭健康管理等多元化場景,將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高質量發展。
ai醫療應用已逐步普遍
不止於互聯網大廠、醫療機構
縱觀國內市場,眾多科技公司、院校機構與臨床醫生正加速投身ai醫療賽道。
據睿新智庫報告,截至2024年9月,我國共有107家企業和機構發布了醫療健康產業大模型。從輔助診療、精準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分析,到醫學教育、健康管理等醫療關鍵環節,大模型正全方位賦能,為構建高效、個性化、智能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夯實基礎。
頭部互聯網大廠紛紛積極布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頂尖高校,以及諸多醫療機構也踴躍投身到這場 ai 醫療發展的熱潮之中。
2024年底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團隊打造的首家“ai醫院”——agent hospital上線內測,首批來自21個科室的42位ai醫生亮相,覆蓋3000多種疾病。在產品內測中,ai醫生對高發的呼吸道疾病診斷準確率最高達93%以上,在其他疾病領域的表現同樣出色。
去年11月,由上海市東方醫院急診、重症醫學科主任張海濤等人聯合研發的ai醫學大模型“med-go”正式發布。這款“吃”進6000多本教材的ai宛如一位全能醫生,在一次真實病例測試中,僅用幾分鐘時間,就“揪出”外院專家們用一年才確診的某種罕見病。
可以預見的是,ai已經全方位、深層次地滲透進醫療行業,將會極大地重塑醫療行業生態和醫務人員的工作方式。
ai是否會取代醫務人員,
從而導致一輪大規模的醫務人員失業潮?
隨着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從精準醫療、醫學檢驗、影像診斷到病歷管理,ai正逐步改變着醫療行業的面貌。然而,這一變革也引發了廣泛的擔憂:ai是否會取代醫務人員,從而導致一輪大規模的醫務人員失業潮?
一些觀點認為,隨着ai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醫療工作將被自動化操作或取代,從而導致醫務人員的大量失業。雖然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果,但關於醫務人員失業的可能性仍需謹慎分析。
首先,醫療領域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醫務人員的臨床經驗和知識儲備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i雖然能夠處理大量的數據和分析任務,但在面對複雜多變的臨床情況時,醫務人員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 喬傑:我們現在經常用的一個詞是輔助。應該說人工智能能夠非常好地輔助醫生提高醫療質量,但是完全取代醫生是不現實的。
全國政協委員 宋樹立:很多病人可能是嘴上說他沒事兒,實際上從他的愁容裡面,從他疲憊的面色裡頭,你可以看到他的一些癥狀。這些說不出來的表現是難以信息化的,而醫生憑藉他的臨床經驗,能夠發現患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些癥狀。
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腫瘤醫院)院長周清:人工智能跟醫生不是取代的關係,而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能迅速整合大量的信息,但無論對醫生還是患者而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取代精準醫療服務的。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院長王廣發: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高效完成很多高水平的工作,但也要注意目前人工智能在臨床應用上可能存在法律風險。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ai在某些方面已經具備了替代醫務人員的能力。
例如,在影像診斷方面,ai的準確率已經超過了部分醫生。在病歷管理方面,ai的高效性和準確性也使得傳統的病歷管理方式變得過時。值得一提的是,ai在醫學檢驗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ai技術的應用能夠大大縮短檢驗時間,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醫生提供及時的檢驗報告。
其次,醫療行業的變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正在加速推進,但完全取代醫務人員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醫務人員可以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來適應這一變革。
然而,儘管有這些緩解措施,但醫務人員大規模失業的可能性仍然不容忽視。尤其是在當下公立醫院面臨巨大經營壓力,不得已降薪、欠薪、裁員、倒閉的浪潮下。
在日益增長的運營成本、不斷縮減的財政補貼以及患者需求多樣化的多重壓力下,公立醫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其中,醫務人員的工資支出作為醫院運營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加劇了這一挑戰。面對這樣的財務壓力,部分公立醫院開始探索通過技術創新、用ai取代部分醫務人員的方式來優化運營成本。
隨着ai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越來越多的公立醫院可能會傾向於採用ai系統來替代部分人工崗位,以達到減少人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目的。這意味着,未來可能會有大量的醫務人員面臨失業的風險,尤其是在那些對ai技術適應性較強、人工成本佔比較高的崗位,如初級診斷、影像技師、檢驗技師、藥劑師等。
來 源 / 華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