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 碎片化睡眠困擾你了嗎

2024年12月08日01:02:04 健康 1593

【來源:健康時報】

老年朋友 碎片化睡眠困擾你了嗎 - 天天要聞

“睡了一夜總感覺睡眠斷斷續續”“明明睡著了,但又感覺沒睡着”“睡到半夜總是醒,醒來又半天睡不着”……這種“碎片化睡眠”很多人都經歷過,尤其是中老年人!

近日“碎片化睡眠危害等同於熬夜”的話題登上熱搜。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痛苦。

有研究發現:長期處於碎片化睡眠會導致大腦加速衰老、記憶力下降,全身炎症水平上升!

長期這樣睡覺的人記憶力下降、代謝紊亂

今年8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濤教授等人在《細胞代謝》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碎片化睡眠”會引起身體代謝紊亂、大腦認知損傷和全身的炎症反應。

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長期經歷碎片化睡眠的小鼠,會出現葡萄糖代謝失衡和大腦認知功能損傷。主要表現為:糖耐量受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葡萄糖穩態失衡等。而且經歷睡眠碎片化的小鼠在空間學習和記憶方面表現不佳。

“碎片化睡眠主要有4大危害!”湖南省長沙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賀國華今年11月在接受採訪時介紹:

1.碎片化睡眠會損害人的認知功能:導致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2.長期碎片化睡眠會引起代謝紊亂:增加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3.碎片化睡眠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4.碎片化睡眠會削弱人體免疫功能:增加感染、腫瘤等疾病的患病幾率。

Hcrt神經元被觸發就容易出現碎片化睡眠

2022年2月,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大腦中“Hcrt神經元”的活動能控制清醒和睡眠狀態。隨着年齡的增長,Hcrt神經元更容易被觸發,出現過度興奮,進而導致出現“碎片化睡眠”。

研究選取了兩組不同年齡的小鼠,並用光刺激特定的神經元,使用成像技術記錄了結果。

第1組:年輕小鼠(3-5個月)

第2組:老年小鼠(18-22個月)

研究發現,在老齡化過程中,Hcrt神經元轉變為超興奮狀態,正是這樣的變化導致老年小鼠更容易出現碎片化睡眠。

此外,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工具破壞了年輕小鼠的某些基因,這些基因可以讓Hcrt神經元保持靜息狀態。結果發現,去掉了這些基因後,這恰恰導致了年輕小鼠的睡眠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出了老年小鼠睡眠碎片化的特點。

長時間看手機可能加劇碎片化睡眠

我們該如何改善碎片化睡眠?除了年齡因素,還有哪些習慣會導致碎片化睡眠?湖南省長沙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賀國華介紹,碎片化睡眠既與個體的基因、年齡以及基礎性疾病相關,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長時間看手機、熬夜、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加劇碎片化睡眠的情況。試試這幾點建議:

1.養成規律作息時間

按時上床睡覺並起床,形成穩定的生物鐘,減少出現睡眠碎片化。

2.在睡前不要看手機

避免在睡前長時間看手機,因為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影響睡眠質量,出現睡眠碎片化。

3.睡前避免喝咖啡喝酒

避免睡前飲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或食用辛辣食物,這些都會干擾睡眠。

4.嘗試堅持運動改善

堅持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還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減少睡眠碎片化出現。

5.放鬆心情避免焦慮

學會放鬆心情、解壓,減少焦慮和緊張情緒,也是改善睡眠的重要途徑。

睡前做這3個助眠動作顯著延長睡眠時間

今年7月,《英國醫學雜誌在線·體育與運動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睡前4小時內,多做這3個抗阻運動動作,以顯著延長睡眠時間。一次只需3分鐘,每隔30分鐘進行一次。這樣可使當晚睡眠時間延長近30分鐘。

1.深蹲:模仿坐椅子的動作,膝蓋不超過腳尖。

2.提踵:站立抬起後腳跟,使小腿肌肉收縮,然後腳跟慢慢回到地面。

3.提膝展髖:站立膝蓋抬高,直腿髖關節伸展。 據健康時報

你睡得好嗎?對照下這四個標準

Q:什麼樣的睡眠才算是好睡眠?

通常,判斷是否擁有好睡眠的標準有四個。

第一,從躺下到睡着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第二,睡着後到起床前,中間醒來的次數不能多於兩次。第三,不早醒。這裡的早醒指的是比你平時起床的時間早半個小時以上。第四,睡醒之後,你是否感到輕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滿血復活”。達到以上四個標準,才能在臨床表現上算是一個好睡眠。

有的人有起夜的習慣,那起夜是不是代表睡眠質量差呢?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當然,不起夜是最好的。如果起夜,最多不要超過兩次。

另外,起夜回來後能否很快入睡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起夜後,20分鐘之內能夠睡着,是沒有問題的。但有的人起夜之後很難入睡,甚至一宿不睡,這就有問題了。

Q:如何營造一個好的睡眠環境?

一個好的睡眠環境,在大環境方面的要求有三個。首先,要有合適的溫度。溫度在23攝氏度左右是比較合適的,根據每個人的年齡和性別不同可以有些許差異。比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溫度高一點,孩子可能需要溫度低一點,女性和男性也不太一樣。

其次是聲音。有人認為環境當中一點聲音都沒有是最好的。其實不然,如果環境中一點聲音都沒有,太安靜了,反而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那麼,多大的聲音最適合睡眠呢?很多人都有“下雨天最適合睡覺”的感受。的確,室外下小雨時,那種淅淅瀝瀝的聲音,非常助眠。這時的聲音是30分貝左右,是最適合睡覺的聲音。

最後是光線。大家睡覺時,屋內最好沒有光線。有人習慣使用小夜燈也可以,但小夜燈建議往下照,不要往上照。

此外,睡眠的小環境也很重要。小環境指的是我們的床榻。首先,要選擇軟硬度適合自己的床墊和枕頭。其次是被子。有一定重量的被子能夠幫助人體放鬆,有助於睡眠。最後,床榻周圍要保持乾淨整潔,不要有太多雜亂的東西。 據健康中國

中午不睡 下午崩潰 但是……

午睡別超過半小時

“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忙碌的生活中,午睡已經成為許多人緩解壓力、恢復精力的重要習慣。

最新的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午睡的人,大腦衰老可能更慢!那最佳午睡時長是多久?午睡要注意什麼?

午睡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都說睡覺就是大腦在“充電”,果然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點。

今年11月21日,《科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30分鐘的小睡(淺睡眠)能夠有效提升認知表現,讓大腦進入最佳狀態。午睡常常就是這類淺睡眠。

2023年《睡眠健康》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午睡的人,與較大的總腦容量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午睡減緩大腦隨着年齡增長而萎縮的速度,從而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具體來說,經常午睡的人,總腦容量更大,相當於腦容量衰老減緩2.6-6.5年。

保持適當午睡,好處還有這些

1.有效預防老年痴呆

2021年發表在《綜合精神醫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午睡能有效預防老年痴呆,並且有規律地午睡還可以提高思維敏捷性。

2.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2019年發表在《心臟》雜誌在線版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偶爾午休(每周1-2次)的人與那些根本不午睡的人相比,中風/心力衰竭發生的風險幾乎減少一半,降低了48%。

3.有助於調節負面情緒

白天小睡可以調節情緒,改善午睡後的心理狀態。2010年發表在《精神病學與臨床神經科學》上的研究發現,午睡後清醒期間,快樂、放鬆成分的量值顯著升高。

午睡過久,反而對健康不利

2023年4月,《肥胖》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最佳的午睡時長為30分鐘以內。

與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過30分鐘的人,高體重指數(BMI)、代謝綜合征風險增加41%,特別是腰圍、空腹血糖和血壓方面也會增高。

而午睡小於30分鐘的人,代謝健康風險則不存在,而且在血壓方面表現得更好。

健康午睡,留意這幾點:

1.午睡時要注意保暖

北京同仁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陳陸泉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天冷時午睡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這是因為人體在午睡時體溫降低,抵抗力也會變弱,這就使得寒氣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

2.吃完飯別立即午睡

很多人午休時間較短,吃完午飯抓緊休息成為常態。陳陸泉醫生建議,吃過午飯後,盡量在陽光下散步遛彎10-20分鐘,疏解飯後的飽腹感,促進消化,給胃提供一點休息的時間,然後再午睡。

3.趴着午睡墊高些

趴在桌上午睡,身體無法舒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增大血管的壓力。趴在胳膊上睡覺,也會使身體多處神經受到壓迫,往往造成午睡時心中焦慮,入睡困難。

因此陳陸泉醫生建議,上班族在午休時應盡量仰卧在椅子上,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盡量將頭部墊高,趴在鬆軟的枕頭和墊子上午休。

4.午睡後按摩頸腰背

午睡後宜慢慢醒來,突然驚醒會導致血壓波動,引起頭暈等癥狀。陳陸泉醫生表示,睡醒後可以進行簡單的按摩。比如,在面部進行乾洗臉的按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按摩後頸部、腰背部,能得到較好的舒緩,讓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蘇醒”過來。 據健康時報

冬季為何更容易睡過頭?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相較於其他季節,冬季似乎特別容易讓人留戀溫暖的被窩。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在冬日裡如此難以清醒呢?

晝夜變化

隨着冬季的到來,白天變得短暫,夜晚變得漫長。我們的生物鐘習慣於根據光線的明暗變化來調整作息,但在冬季,這種變化讓生物鐘“混亂”。

褪黑素的分泌隨着夜晚的延長而增加,彷彿在耳邊低語:“天還黑着呢,再睡會兒吧!”這讓人難以抗拒,自然就容易賴床。

飲食習慣

冬季恰逢諸多節日和假期,比如元旦、春節等。節日期間,熬夜慶祝、聚會聊天成了常態,人們的作息時間往往會被打亂。

同時,寒冷的天氣讓人更偏愛火鍋、熱湯和麵食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則需要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使得大腦的能量供應變得不穩定,跟玩蹦極似的,忽上忽下,讓人容易感到疲倦。

室內空氣質量

在冬季,為了保持溫暖,我們通常會關閉門窗,減少通風,這會導致室內空氣流通不暢,二氧化碳濃度會逐漸增加,人可能出現輕微的缺氧,感到疲倦,難以清醒。

情緒影響

冬季陽光稀少,光線昏暗,會影響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平衡,特別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緒調節和精力維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導致抑鬱和焦慮情緒,這些情緒往往伴隨着懶散和嗜睡的癥狀。 據健康中國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支氣管擴張能不能治癒,那治療目標又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支氣管擴張能不能治癒,那治療目標又是什麼?

在醫學的奇妙世界裡,有一種疾病如同取經路上的頑固妖怪——支氣管擴張。不少人天真地以為,把它“打敗”治好後就能高枕無憂,嘿,這想法可就大錯特錯啦!咱今天就結合《西遊記》來講講這支氣管擴張背後的門道。話說這支氣管擴張啊,就像是那盤絲洞的複雜迷宮,一旦被纏上,氣道病變與擴張就成了“既定事實”,是不可逆的。...
越吃癌細胞可能越瘋長,這5類食物趕緊少吃! - 天天要聞

越吃癌細胞可能越瘋長,這5類食物趕緊少吃!

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不僅為身體提供能量和營養,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對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一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質或不良成分,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增加患癌風險。以下這五類食物,建議大家趕緊少吃!1.
小暑時節防“暑濕”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防“暑濕”

7月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後,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着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中醫理論認為,暑多夾濕,‘暑濕’二邪夾雜,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發“腦結冰” 醫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學→ - 天天要聞

女子吃冰激凌突發“腦結冰” 醫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學→

高溫之下,很多人會選擇冰鎮飲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講究“科學性”,一味貪涼可能會傷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後,前額突然一陣劇烈疼痛,持續好幾分鐘,胃也不舒服,連忙到醫院就醫。醫生表示,這種情況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腦結冰”
流言|魚刺卡喉時可以喝醋、吞飯解決? - 天天要聞

流言|魚刺卡喉時可以喝醋、吞飯解決?

流言:吃魚卡刺時,可以使用民間流傳的“土方法”來解決,如喝醋、吞咽米飯、饅頭等。真相:魚刺的主要成分是鈣,可與醋中的醋酸發生反應,但想要用喝醋來軟化魚刺,效果甚微,因為醋在喉嚨中只是短暫停留,作用時間不長,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軟化
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氣血足 夏季養氣血,試試這3招→ - 天天要聞

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氣血足 夏季養氣血,試試這3招→

俗話說“夏季無病三分虛”夏季,我們該如何養氣血?身體哪些部位“發紅”說明氣血充足?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你氣血充足!夏季,人體容易受到暑邪影響,出現面色白、嘴唇白、手掌白的情況,也是“血虛”的表現。如果身體這5處“發紅”,則說明你氣血充足、
小暑時節,養生攻略快收下!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養生攻略快收下!

7月7日4時04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着季夏時節的開始。此時初伏將至,在一日勝過一日的炎風熱浪中,荷花怒放、流螢飛舞、蟬鳴陣陣,萬物用熱情禮讚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