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武醫院孫婉玲團隊聯手北京協和醫院張炎團隊

在eha2025大會發布初診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維持治療的全球首項btk抑製劑vs 來那度胺對比研究




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液科孫婉玲教授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科張炎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redefining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cns lymphoma: a dual-center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btk inhibitors and lenalidomide》成功入選第30屆歐洲血液學會(eha2025)年會,由宣武醫院血液科常曉麗主治醫師進行了壁報展示。該研究首次通過雙中心回顧性分析,系統比較了btk抑製劑與來那度胺在初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維持治療中的療效與安全性,為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證據支持。

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是一種罕見且高侵襲性的淋巴瘤類型,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為基礎的免疫化療在初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患者治療中面臨挑戰,約10%-30%的患者表現出原發性耐葯,近半數患者在誘導緩解後複發。儘管自體幹細胞移植(asct)作為鞏固治療可以顯著提高療效,但在真實世界中,僅23%的60歲以下pcnsl患者和2%的60歲及以上患者接受了asct,且患者面臨嚴重的治療相關毒副作用。為此,孫婉玲和張炎教授團隊合作並率先探討了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製劑(btki)或免疫調節藥物(imids)來那度胺在初診pcnsl患者維持治療中的作用。
該研究為一項雙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2015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間共70例成人非免疫缺陷的pcnsl患者。所有患者均是在誘導治療序貫或未序貫asct鞏固治療後達到了完全緩解(cr,n=56)或部分緩解(pr,n=14),隨後進入btki或來那度胺維持治療。其中btki組22例,具體方案:伊布替尼560 mg/天(n=17);澤布替尼320 mg/天(n=4);奧布替尼150 mg/天(n=1),維持24個月;來那度胺組48例,具體方案:25 mg/天,21/28天為一周期,維持24個月。主要療效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同時系統評估維持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

該研究是國內外首個探討初診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btki與來那度胺維持治療的對比研究,開創性地揭示了btk抑製劑在初診pcnsl維持治療中的突破性價值,其6年的無進展生存超過90%,且毒性可控,為pcnsl這一罕見侵襲性疾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儘管仍需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但已為全球pcnsl治療策略的優化提供了關鍵的循證醫學證據,標誌着宣武醫院血液科在該領域的研究已走在國際前沿。期待未來能為更多pcnsl患者帶來生存希望。
本研究中,宣武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常曉麗、北京協和醫院博士後何章玉霆、宣武醫院血液科碩士研究生王緩媛為共同第一作者。宣武醫院血液科孫婉玲教授及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科張炎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聯合支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