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男性患者,發熱38.3度,泄瀉腹痛,頭痛,胸悶作嘔,渴,便如水,瀉時噴射,一天八九次,舌干、苔黃,脈細而跳動頻繁,重按無力。
用七味白朮散,一劑而頭痛解,但還胸悶腹滿,大便稀,一日兩次。用七味白朮散再服二劑而愈。
另有一小兒,水瀉綠色大便,五日不止,挾大量粘液,口渴,口唇紅,舌紅少津,脈跳動頻繁。此屬熱盛致泄,泄久而脾虛。
用七味白朮散加黃芩降胃火,黃連清心火,二味並燥濕。連投兩劑,熱清渴除泄止。
七味白朮散,原名白朮散,是北宋御醫兒科鼻祖錢乙創製,故又叫錢氏白朮散,是治脾虛泄瀉,且覺得渴的神方。
脾為“後天之本”,既能“運化”又能“升清”。人所攝入的水谷經過脾的運化,胃的消化,精華部分通過脾的“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肺,並由心肺化生氣血營養全身。
糟粕則向下從大腸、膀胱等排出體外。
故而脾虛,既不能運化津液上行,引起口渴,亦切斷了正常降濁的源頭,而致泄瀉。
七味白朮散最早記載在《小兒葯證直訣》中,由補氣祖方四君子湯(人蔘、茯苓、白朮、甘草)健脾胃、益中氣,就像蓋樓穩固地基。
加藿香,木香、葛根,齊頭並進,多方出擊。
藿香醒脾快胃,化濕濁,振動清輕之氣護衛周身。
木香健脾消食,溫中和胃,升降諸氣,止瀉止痛。
葛根鼓舞脾胃陽氣上升,制止氣機往下而泄瀉,同時以其長長的根莖獲得的水份,升胃中之津液,並以其涼退去表熱。
多味升的升,降的降,補的補,運化的運化,就像既開良田,又疏水利,並鞏固堤壩。有補而不滯之功。由此治脾胃久虛,津液內耗,嘔吐泄瀉頻作,煩渴多飲等症。
其效被歷代醫家證實。
補脾胃派創始人,金元四大家之李東垣,遇到病人“脾虛肌熱,泄瀉作渴”,多用白朮散。其老師張元素,以能食不能食驗其胃氣強弱,如不能食而渴,倍加葛根。
但若能食而大渴引飲,汗出脈洪大,則不用。
比如某女,拉肚子拉了一天,拉出來的全是水,還很口渴,特別想喝水,可肚子又特別鼓,特別飽,不能吃任何東西,或者喝水。用七味白朮散倍加葛根而愈。
而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葯”之名號的明代醫學家萬密齋,認為“久瀉不止,發熱者,此津液不足,虛熱也,勿投以涼葯,以避免損耗津液而成慢驚風,宜用七味白朮散主之。”這是萬密齋屢次使用得出的結論。七味白朮散整體是溫性的。
插一個播,萬密齋發明的“萬氏牛清心丸”,至今仍是治小兒急驚風的良藥。
由此,七味白朮散成治療脾虛大瀉大渴之通用方,對於腹瀉並見口渴者有神奇的效果。
七味白朮散組成:
人蔘,茯苓,炒白朮,甘草,藿香葉,木香,葛根。
上藥製作為粗末,水煎服。小兒酌減。禁給一切湯水。
現代醫學治療腹瀉低滲性脫水病人,只能靜脈給液,不給口服任何水飲。名醫錢乙距今甚遠,卻能與今人見解相合,可見立方之高遠。
本方除了用於治療小兒黴菌性腸炎、輪狀病毒腸炎,小兒厭食症,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成人之糖尿病腹瀉、消渴病、肝硬化腹水、反覆呼吸道感染等症屬脾胃久虛、津液內耗的病症,都適用本方。
以腹痛腹瀉腹脹為表現的腸易激綜合征,亦可採用本方加減治療。
溫馨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