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城小南村二仙廟內的二仙組像,一共有16尊,可惜原版完整的只有5尊,另外11尊的頭都被盜過了,甚是可惜。

我們先看二仙本尊,其左側為沖惠真人,右側為沖淑真人。二人頭戴鳳冠,髮型為雙環望仙髻,身披雲肩,帶雲紋的就是雲肩,外穿廣袖長袍,並排坐在主位。

顏色以金色為主,這是用膠礬水,將金粉固定在了造像的身上,這種工藝就叫做瀝粉貼金。
另外她們的蔽膝上面,各有一個玉環,它既能充當裝飾,也能壓住裙擺,使其不會被風吹起來,泥塑也會保留這樣的配置。
其餘的侍女像,則比二仙等級低了一些,一般是頭戴包髻,手中捧物,或者做出不同動作,其造型生動形象,而且各自不同。

兩側龕內的造像,則是兩個女官,其手持笏板,身穿華麗官服,而且動作張力十足,好像是要從龕里走出來一般。

最後則是兩個宦官造像,其頭戴襆頭,腰系革帶,一個雙手向前作護衛狀,另一個則雙手作揖作迎客狀,造型也是各有差別,頗為生動。

這邊有一塊牌匾,寫着“弭我採薪”,《詩經》中的“採薪之憂”是生病的意思,而這一整塊匾的字面含義,則是請二仙消弭我的病痛之意。
至此,我們就看完了,目之所及的全部造像。
下面我們來看樓閣區,所謂的天宮樓閣,是人們將自己,對極樂世界的想象,給落到了現實的作品中。中間帶拱橋的區域就是天宮,兩側的二層木樓就是樓閣,合到一起,就是天宮樓閣。現在,我們來分別看細節。
天宮樓閣的中間,就是天宮本體,其屋頂為單檐歇山頂,鋪作多用斜拱,累計前出五跳,按照宋式做法,5+3=8,它就是五跳八鋪作,是極高的配置。天宮入口的周邊,用的則是鏤空的纏枝蓮紋。

下方則是拱橋區,拱橋區上方鋪作前出三跳,中間是一層普通的勾欄,下方的鋪作也是前出三跳。
側面樓閣區域的華拱,是前出四跳,牆壁上有近似的鏤空花雕,下方的勾欄也是鏤空的,花紋像是散裝的卍字紋。其下方為女官所在的帳形龕,其鋪作則是前出三跳。
最後面,二仙所在的兩個小龕,其鋪作則是前出五跳,同是五跳八鋪作配置。

中央高處的牌匾上,寫着“酧恩澤”三個字,“酧”即“酬”,意為感謝二仙的恩澤。“布昭聖德”牌匾中, 布就是布施,昭就是顯示,這也是用來稱頌二仙的恩德。
“時靡有爭”是最好理解的,就是祈禱不要再有戰爭,希望天下能和平。

無論在什麼年代,戰爭都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所謂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但在過往的歷史中,戰爭從來就沒斷絕過。因為得到的人,總想得到更多,為此不惜使用暴力。失去的人變得一無所有,所以被迫揭竿而起,以命相搏。一開始,大家只是爭一爭利益,打到最後,往往就是不死不休。
直到戰爭的慘烈程度,讓所有人痛定思痛之後,才出現了短暫的和平,直到承平日久,人們忘卻了上次戰爭的慘烈之後,便會開啟下一場戰爭。這便是顛撲不破的歷史循環,從過去到現在,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