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絕對是人們的第一反應,無論是旋律亦或歌詞,都代表了華夏生生不息的火焰。
這首歌乃抗日戰爭時期所作,一聲聲“起來”,無不喚起中國人的熱血,因此《義勇軍進行曲》是當之無愧的國歌代表。
然而,相較於中國的激昂悲壯,日本的國歌則非常另類,一來日本國歌很短,僅僅只有28個字,二來曲調頗為怪異,唱腔過於悠長,似乎只有道不盡的哀愁。
也不怪國人戲稱日本的國歌為哀樂,雖然日本的國歌篇幅短小,但一點也不耽誤其中的含義。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的國歌到底是什麼意思?
1. 日本國歌的含義
對熱衷關注國際形勢的人來說,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特別是在國際賽事上最為明顯。
那就是各個國家的國歌,儘管每首國歌大不相同,但唯一不變的是歡快、明艷的曲調。
很多東亞國家都是如此,好比韓國、朝鮮,不難看出,他們是借鑒了西洋音樂的緣故。
可日本愣是不一樣,一眾西洋曲調里,日本反而充滿了東方的色彩,吟唱是這樣,歌詞亦是。
28個字組成的歌詞,按理來說,傳達不了什麼含義,但日本的野心卻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28個字分別是:
“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岩,直到巨岩長青苔。”
這就是日本的國歌內容,不外乎是歌頌日本天皇的“豐功偉績”,希望自己國家永遠強大。
其實單看的話,沒什麼太大的毛病,歌詞不算驚艷,但國歌嘛就要記憶性強、好唱、簡單。
日本的短是短了點,但並沒有出格,甚至可以說整體中規中矩,據說,這還是改了無數次才誕生的版本。
簡單來說,日本的國歌是圍繞,期盼天皇永遠領導日本的範圍來吟唱,要說當中的更深含義,也看不出什麼一二三。
除了詭異的調調外,歌詞還蠻積極地,只是日本的國歌與歷史相結合後,瞬間就變了一個味。
喪氣的曲調也貼合無比,野心躍然紙上,說實話,日本的歷史並不長,土地面積也不大。
就是一島國,人口數量比較少,當年的日本很是封建、教條,誰知接觸過西方國家後,立馬改頭換面。
一天一個樣,由於過於好學,拚命汲取了西方知識,日本的能力飛速上漲,站在了發達的領域。
小小島國狠狠出了把風頭,自身強大了,不想着繼續好好發展,而是盯上了別人家。
對別人的地盤佔有慾很強,強的要挑釁、較量,弱的更要捅上兩刀,基因里自帶的好戰、野心、殘酷通通覺醒。
每天不是跟這個打,就是跑那個家裡打砸,像極了驟然發達的土匪,恨不得與全世界為敵。
再加上軍國主義的思想,日本就差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了,尤其是看到隔壁的東方巨龍,眼饞的不行。
好巧不巧,那時候正處於巨龍的虛弱期,日本沒少佔便宜,於是產生了一種,巨龍不過如此的想法,以為對方軟弱可欺。
就這樣侵華戰爭上線了,講道理,日本的野心並不會泯滅,而是越來越旺,不甘心從而導致執念橫生。
早年間的做派,已經把日本的真實個性暴露得一乾二淨,但凡日本一朝得勢,周圍的國家就別想好過。
只有打的日本鼻青臉腫,它才知道收斂,如今的日本麻煩事一籮筐,中國的強大又毋庸置疑,所以才安生了不少。
只能蜷縮起來老老實實的,只是抱着美國的大腿,日本面上恭敬心裡難綳,說實話,日本能站起來,全靠別人的幫扶。
先是學習中國,之後又搭上美國,有了新靠山轉頭對着“舊恩人”重拳出擊,日本怎麼不算過河拆橋的好手?
2. 《君之代》對亞洲的“陰影”
日本的國歌名叫《君之代》,是極具古風的一首國歌,聽起來喪喪的,尤其是跟“白事”重合度很高。
別人也許聽起來感覺沒啥,但對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來說,民俗方面實在不要太尷尬。
關鍵《君之代》還充滿了東方味,倘若不知道是國歌,單聆聽的話,以為是哪家老人走了。
即便退一萬步來說,日本的國歌沒啥問題,也很難讓中國喜歡,首先是喪氣的氛圍有點晦氣。
其次是日本犯下的累累罪行,稍微有了能力就對東亞的鄰居們耀武揚威,其中對日本諸多恩惠的中國,不要太慘烈。
至今都是一道深深的疤痕,用力動彈便會破裂流血,是永遠的歷史傷痛。
當年的艱難求生,是國人難以忘懷的悲劇,可以說,現在的中國大地上,無數先烈的遺骸長眠。
是他們負重在前,才有了新中國的繁榮,所以每當《君之代》響起,都令國人很不適。
除此之外,創作風格在國際上客觀比較的話,一樣不受待見,中國人可不關心日本的天皇能不能千秋萬代,小石頭會不會變大,只知道,日本的野心在一點點膨脹。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右翼動不動就跳出來找存在感,以及一些官員的無恥操作,愈發惹人心生厭惡。
否認歷史已經算是老生常談了,種種原因的加持下,日本國歌的“哀樂”外號,傳播度還挺廣。
那麼,日本國歌到底是怎麼誕生的?
3. 日本國歌的誕生
你絕對不敢相信,日本之前是沒有國歌這個概念的,相關知識很淺薄,基本上算是臨時抱佛腳,惡補來的。
但也是“東拼西湊”的產物,沒有的東西要怎麼造?還是西方國家的啟蒙,日本才知曉有國歌。
剛接觸的時候,別提多尷尬了,西方國家一邊升起色彩斑斕的國旗,一邊唱國歌,給日本打的猝不及防。
為了跟上節奏,回去後日本潛心琢磨,出了很多個版本,始終不滿意,最後沒辦法了,《君之代》被直接拿過來用了,這只是一個誇讚天皇的讚歌。
並不能直接“上崗”,因此調子、歌詞都要改,無數個版本後,終於形成了現在的。
篩選過程中,不是太歡快了,就是太嚴肅了,總之要“五彩斑斕的黑”,差不多日本當時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不管誰是乙方,都得崩潰,一首國歌前前後後耗費了日本不少的心血,那是一版又一版。
但政府滿意了不行,還得民眾滿意啊,好在現在的國歌,日本民眾很滿意,算是大家一致通過的最終版本。
該說不說,日本的審美着實有點匪夷所思,美商普遍不太高的樣子,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中國的國歌時刻警醒着人們,落後要挨打,紅色無比鮮艷,日本則有些不上檯面。
信息來源:
百度百科——君之代
百度百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