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古代宮女進宮時,大多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可等她們走出宮門,十個里有九個都生不了孩子。這宮牆裡到底藏着什麼,毀了她們當媽的可能?
先說說宮女想出宮,有多難。
明朝以前,全看運氣。新皇帝登基,可能放一批老宮女出來,但她們大多是三十大幾的“老人”;碰上個好心皇后,比如長孫皇后勸李世民“放她們回家生娃”,可這些宮女十三歲進宮,出來時都快四十了——擱古代,這年紀早該抱孫子了,誰還娶?
到了清朝才好點:25到30歲能正常出宮,犯錯、生病、太笨也能被趕出來。可真能順順噹噹走的,沒幾個。
好不容易出來了,為啥生不了孩子?頭一個坎兒:嫁不出去。
宮裡待久了,見過龍椅鳳冠,普通莊稼漢她們瞧不上;可老百姓又嘀咕:“宮裡出來的,說不定跟太監不清不楚。”其實多數宮女是清白的,但沒人信。明明可以娶一個清白的農家女,為何非要選一個看不上自己的宮女?最後只能去尼姑庵,青燈古佛伴一生——沒男人,咋生娃?
再就是年紀不饒人。古代人平均壽命才四五十歲,宮女出宮時,明朝的快四十,清朝的二十多到三十——可那會兒姑娘十五六歲就當媽了,三十歲已經是“老姑娘”,想生本就難。
最狠的是身體垮了。宮裡規矩多如牛毛,天天端茶倒水、熬夜值勤,累到直不起腰;說錯半句話就挨巴掌、罰跪,受了氣還不敢哭——長期憋着,肝氣鬱結是常事,月經不調成了通病。醫書上說“肝經一病,難生娃”,一點不假。
更別說她們還可能得哮喘、癆病,這些病在宮裡拖成了慢性病,身子早就被掏空了。
所以你看,這些宮女從進宮那天起,就像被剪斷了翅膀的鳥。能活着走出宮,已是萬幸,想生個孩子、成個家?太難了。
這宮牆裡的血淚,不只是她們一個人的命,更是舊時代無數女性的縮影——她們的身體,她們的人生,從來由不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