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2025年07月05日15:33:04 歷史 1252

1355年太平路城破的時候,朱元璋盯着被俘的元朝將領納哈出,想勸降卻遭到了對方拒絕。

而當得知這位手下敗將是木華黎的後人時,朱元璋竟親手解開了繩子,說道:“放他走!”

眾將立即傻眼:這可是元朝的一員大將,怎麼就這樣放了?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偶像效應

這一年的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戰況空前激烈。當時朱元璋的軍隊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湧入太平路城門。

元朝守將納哈出正站在城樓上,指揮着元軍作戰。他看着城門已經被敵軍攻破,覺得大勢已去,無力回天。

但他心裡仍有不甘,並沒有主動投降。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這位三十歲的蒙古將領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會以被俘的方式到來。

明軍士卒上前制服了納哈出,並用繩子綁住他的雙手。在士兵的押送下,他被帶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仔細打量他,開口說道:"你就是守將?"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納哈出不說話,心裡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他心想:自先祖木華黎以來,家族就沒有投降的先例。

而朱元璋接下來的話卻讓他愣住了:"我看你氣度不凡,跟着元順帝能有什麼前途?不如歸順我,日後加官進爵不在話下。"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納哈出突然笑了,說道:"謝主公的好意,但我是木華黎的子孫,絕對不能給祖宗丟臉。"

這話一出,周圍的將領都握緊了刀柄,以為朱元璋會下令殺死他。

但朱元璋只是擺擺手,示意親兵鬆綁,並把他帶到後營,好吃好喝伺候着。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眾人就像丈二和尚,一時摸不着頭腦。沒人知道,此刻朱元璋的腦海里閃過了一個名字——木華黎。

這個成吉思汗麾下的 "四傑" 之首,是他最為敬佩的人物。

說白了,朱元璋是木華黎的“忠實粉絲”。他將木華黎當做自己的榜樣,一直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他覺得木華黎有勇有謀、赤膽忠心,簡直就是成吉思汗的“頭號功臣”。正是基於此,他才沒有虧待木華黎的後人。

三日後的深夜,朱元璋帶着一壺酒來到關押納哈出的營帳。

他對納哈出說道:"知道我為什麼不殺你嗎?" 納哈出沒有回答,心中充滿了問號。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朱元璋解釋道:“因為你是木華黎的後人。" 納哈出猛地抬頭,看見朱元璋眼中沒有敵意,只有一種奇異的光。

納哈出知道,先祖木華黎征戰四十年,從未有過敗績。因此木華黎有一些“粉絲”,也並不奇怪。

那天晚上,兩人談論了蒙古鐵騎的戰術,直到次日凌晨。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放虎歸山

朱元璋真的不忍心殺死木華黎的後人,便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放納哈出離開。

當納哈出被送出營門的時候,朱元璋送給他一匹戰馬,大聲說:"回去吧,告訴元朝的人,我最敬重忠勇之士。

被釋放的納哈出,並沒有建功立業,反而成了元朝軍隊里的 "常敗將軍"。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1362 年,他奉命攻打附屬國高麗,麾下的十萬大軍竟被高麗將領李成桂打得無法還手。

某一日清晨,納哈出站在鴨綠江邊,看着元軍落敗的樣子,心中一陣酸楚。

猛然間,一名親兵說道:"將軍,李成桂的騎兵追上來了!" 納哈出拔出祖傳的彎刀,卻發現刀刃上已有了缺口。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這把曾經跟隨木華黎征戰的兵器,如今竟然要面對戰鬥力很弱的高麗軍隊,無疑大材小用。

更難堪的還在後面。當納哈出帶着十幾名親兵試圖與李成桂談判時,對方直接殺了他的副將。

他立即調轉馬頭,聽見身後傳來鬨笑。他定睛一看,原來是那些士兵在嘲笑自己狼狽。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敗退回到元大都後,納哈出本以為會被治罪,沒想到元順帝僅僅嘆了口氣:"如今能打仗的,也就剩將軍你了。朕就不責罰你了,希望你能夠戴罪立功。"

這種 "信任",一時讓他哭笑不得。他不由得想起了先祖木華黎,當年被成吉思汗封為 "太師國王" 的風光。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他再看看自己眼下的處境,不禁對着鏡子苦笑。

此時的納哈出,特別像一位迷了路的孩子,眼睛中透露着迷茫與無助。

沒多久,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的消息傳到大都,納哈出正在校場訓練新兵。

當傳令兵念到 "朱元璋稱帝" 時,軍隊中一陣騷動。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納哈出對士兵們講:“兄弟們,元朝還沒亡!"但他自己也知道,這話連新兵都不信。

就在上個月,他的堂弟已經帶着整支騎兵隊投降了明軍。過了幾天,朱元璋派乃刺吾前來勸降。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乃刺吾是他當年的副將,三年前就投奔了朱元璋。如今他卻成了勸降使者,命運的諷刺讓他想笑。

當時雙方的會面,就在兩軍陣前的空地上進行。

乃刺吾穿着明軍的鎧甲,似乎已經成為了“中原人”。納哈出看看乃刺吾的模樣,心中燃起了怒火。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尊嚴之殤

納哈出根本不想理睬乃刺吾,認為其背主求榮,不是“好人”。投降的談判在藍玉的營帳里進行。

藍玉顯然沒把納哈出放在眼裡,酒過三巡後,竟把自己的錦袍扔到納哈出面前。

藍玉命令納哈出穿上,裝成明軍的模樣。納哈出意識到,這不是接納,是羞辱。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他把酒杯重重放在桌子上,說道:"藍將軍先喝了這杯酒,我就穿。"

這時藍玉的外甥常茂,突然拔出刀,砍向了納哈出。雖然只傷到了納哈出的袖子,卻讓整個談判陷入了僵局。

最後還是主將馮勝出面,才勉強平息了事態。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納哈出離開營帳時,聽見藍玉在背後低語:"什麼木華黎後人,不過是個降將。"

這話像針一樣扎進他心裡,讓他第一次對投降的決定產生了懷疑。投降後的納哈出被封為海西侯,賜宅南京。

但他很快發現,明朝的官員們看他的眼神里,總是帶着一絲複雜 。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其中既有對木華黎後人的敬意,也有對降將的輕視。

這種微妙的態度讓他坐立難安,終於他在洪武二十一年主動請纓,要求出征雲南。

出征的隊伍離開南京那天,下着小雨。

納哈出騎在馬上,回頭望了望宮城的方向,突然想起太平路被俘的那個清晨。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隊伍走到廬州的時候,他突然舊疾複發,高燒不退。

彌留之際,他拉着副將的手,用蒙古語斷斷續續講話。沒人知道他在說什麼,只看見他眼角流下淚水。

或許是想起了先祖木華黎的赫赫戰功,或許是在遺憾自己終究沒能為大明立下功勞。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朱元璋得知納哈出去世的消息時,正在批閱奏摺。

他放下硃筆,沉默了許久,最後只說了一句:"厚葬吧,按侯爺的禮節。"

禮部官員建議賜謚號,朱元璋卻搖了搖頭說:"不必了,他是木華黎的後人,就讓他安靜地去吧。"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木華黎的傳奇故事,在這裡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當朱元璋晚年翻閱《元朝功臣名錄》的時候,總會在木華黎的名字前停留片刻。

那個他從未見過面的蒙古名將,不僅救了後人納哈出的命,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他對降將的態度。

朱元璋抓了元朝大將,知道他的祖先是木華黎,朱元璋:無條件放走 - 天天要聞

不過,對於納哈出而言,作為名人的後代,承受的壓力更大,到最後他也無法擺脫,着實令人嘆息!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着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 天天要聞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着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1. 胯下之辱典故:韓信年輕時家貧,曾遭市井無賴當眾侮辱,被迫從其胯下爬過。韓信忍下了這奇恥大辱,後來發奮圖強,成就大業。2. 一飯千金典故:韓信落魄時,常在河邊釣魚充饑。一位在河邊漂洗絲綿的老婦人(漂母)見他可憐,連續幾十天分飯給他吃。
平頂山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古墓群重見天日,兩處古代遺址“露真容” - 天天要聞

平頂山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古墓群重見天日,兩處古代遺址“露真容”

今夏白龜湖水位持續下降,不僅讓一處清代墓葬群重見天日,更意外揭開了兩處古代遺址的神秘面紗。7月2日,平頂山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中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了全面調查:原有墓葬已於水庫修建初遷移,僅剩墓碑躺在地面。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中心已組織人員開始對現有墓碑進行轉移保護。7月2日,記者隨文物保護人員深入白龜湖西北...
哈爾濱怎麼從清朝一個村鎮,成為黑龍江省會的? - 天天要聞

哈爾濱怎麼從清朝一個村鎮,成為黑龍江省會的?

哈爾濱是古肅慎人的地盤,在女真崛起前,只有小型聚落,清朝初期也不過是小鎮,如何成為黑龍江省會的呢?【哈爾濱】哈爾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南與吉林省接壤,地處松嫩平原東南緣,松花江中游,面積5.31萬平方千米,居中國省會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