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地緣政治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一場由中國牽頭的新區域聯盟談判進入最後階段,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等國紛紛響應,而印度卻可能被徹底“踢出群聊”。這個“新群”為何讓莫迪政府如坐針氈?印度“南亞霸主”的招牌,這次真要砸自己手裡了?
觀察者網消息稱,近日,中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昆明舉行了一場低調卻意義深遠的三邊會談,三國副外長級別的官員閉門磋商,核心議題直指組建一個全新的區域合作機制。
這場會談被外界視為“新南亞聯盟”的啟動鍵——一個可能徹底架空印度主導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的新組織。
SAARC成立於1985年,成員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馬爾代夫和阿富汗,旨在推動南亞經濟一體化。然而,由於印度的強勢干預,該組織長期陷入癱瘓。

2016年,印度以“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為由,拒絕參加在伊斯蘭堡舉行的SAARC峰會,導致該組織至今未能恢復常態。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組建“新群”,讓印度方面難以接受,印度媒體更是直接“炸鍋”了。
《印度斯坦時報》直接警告南亞國家“必須在中印之間謹慎選邊”,而《今日印度》則酸溜溜地稱這是中國“對印度的戰略包圍”。
但現實是,南亞小國們早已厭倦了印度的霸凌式外交。SAARC的癱瘓就是明證,這個本應推動區域一體化的組織徹底淪為擺設。
如今,中國牽頭的新機制恰恰給了這些國家一個“去印度化”的選擇。
莫迪政府一直將南亞視為“後院”,但近年來其外交手段卻充滿矛盾:一邊在G20峰會上高調扮演“全球南方領袖”,一邊對鄰國揮舞制裁大棒。
去年,印度以“國家安全”為由切斷尼泊爾燃油供應;今年初,又因水資源爭端威脅孟加拉國;還因沒有證據的“恐襲”與巴基斯坦起了衝突。

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態度,讓南亞各國加速向中國靠攏。
中國此次組局的高明之處在於“去對抗化”。
中方在會談中特彆強調新機制“不針對第三方”,表面看給印度留了台階,實則也是埋了顆雷:如果印度拒絕加入,等於主動放棄南亞話語權;若硬着頭皮加入,則必須接受中國主導的規則。
這種“陽謀”讓印度進退維谷。印度曾試圖通過SAARC整合南亞,卻因自身霸道導致聯盟瓦解,如今中國反而用類似框架“抄了後院”,莫迪的大國夢註定要破碎。
然而,讓印度難受的事不只這一件。就在南亞局勢緊繃之際,外媒爆出中國在聯合國一票否決印度“入常”申請的消息。
儘管程序上五常輪流“卡印”已是公開秘密(美俄口頭支持卻無實際行動,英法擔憂話語權稀釋),但這次中國的否決被印度輿論刻意放大,與南亞“新群”事件形成呼應。

深層來看,中國對印度入常的否決邏輯很清晰:聯合國改革若優先考慮地域平衡,非洲和拉美顯然比已有代表(中國)的亞洲更具正當性。更何況,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單邊行動、對鄰國的經濟脅迫,與其自詡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嚴重不符。
莫迪政府想借入常提升國際地位,卻不願放棄地區霸權思維,這種矛盾註定讓其“常任夢”淪為泡影。
短期看,印度很可能效仿對“一帶一路”的態度——拒絕加入中國主導的新組織,同時加緊拉攏不丹、馬爾代夫等小國。
但長期而言,南亞的經濟邏輯正在碾壓政治對抗。中國與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與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合作已形成產業鏈閉環,尼泊爾和斯里蘭卡也通過中資項目獲得電網、公路等基建紅利。
當印度還在用“安全威脅”阻撓鄰國與華合作時,這些國家算的卻是實打實的GDP賬。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建南亞新群之際,阿富汗臨時政府代理副總理也在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密談,釋放出“擴群”的強烈信號。
塔利班政權急需國際認可,若通過新機制獲得中國背書,將成為插入南亞的“楔子”,進一步壓縮印度的戰略空間。
目前,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在甩開印度,印度若繼續以“攪局者”姿態抵制區域整合,最終可能像SAARC時代一樣,發現自己成了“唯一被孤立的人”。
這場博弈中,中國看似低調,實則招招致命。不搞軍事同盟,不喊地緣口號,只用經濟合作和制度設計就讓印度陷入“霸主人設”崩塌的尷尬。
當莫迪還在為“世界聽印度”的G20宣傳片自嗨時,南亞小國們早已悄悄加入了另一個更務實的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