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收起義慘敗,革命陷入低谷,毛澤東卻在井岡山的烽火中窺見一個驚天秘密。不是刀槍的較量,也不是戰略的博弈,而是隱藏在歷史和人性深處的真相。
這個秘密,關乎革命的成敗,關乎億萬農民的心。它如何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軌跡?
一、毛澤東的早期經歷與思想形成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家裡不算大富大貴,但也能吃飽穿暖。
父親毛順生是個精打細算的庄稼人,母親文氏心善信佛,對毛澤東的性格影響不小。他小時候讀過幾年私塾,翻爛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心裡早早埋下了仗劍天下的種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扔下書本,跑去新軍當了半年兵,親眼見識了社會的動蕩。之後,他考進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碰到楊昌濟這樣的好老師,還認識了蔡和森這幫熱血青年,開始接觸新思想。
五四運動那幾年,毛澤東通過《新青年》等雜誌,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腦子裡的火苗越燒越旺。1919年,他在長沙辦《湘江評論》,大談反帝反封建,文章犀利,透着對社會問題的洞察。
1921年,他參加了中共一大,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20年代中期,國共合作正熱鬧,毛澤東一頭扎進農民運動,當上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跑遍湖南農村,寫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這份報告把農村階級結構掰開揉碎,指出貧農占鄉村人口七成,是革命的頂樑柱。這想法在當時黨內可不主流,不少人覺得工人階級才是老大,農民頂多打個下手。
1927年,國共合作崩了,蔣介石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也叛變,大革命一夜之間垮了台。中共在漢口開八七會議,定下武裝鬥爭的路子。毛澤東拋出“槍杆子里出政權”的說法,主張到農村搞武裝,而不是在城市裡死磕。
這一年,他34歲,壯志未酬,但已經在革命的摔打中攢了不少經驗。他主動請纓去湖南,帶隊搞秋收起義,開始摸索中國革命的路子。
二、秋收起義的挫折與井岡山的轉折
1927年9月,秋收起義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打響。起義軍分成三路,直奔長沙:第一路是安源的工人和礦警,第二路是平江的農民和義勇隊,第三路是瀏陽的農民加上余灑度的部隊。
起義剛開始,隊伍士氣高漲,5000多人雄赳赳氣昂昂,覺得自己能一口氣拿下湖南重鎮。誰知,現實狠狠扇了一巴掌。國民黨軍隊裝備好,火力猛,起義軍這邊多是老式步槍和土炸彈,沒啥訓練,配合也亂。
戰鬥在平江、瀏陽一帶展開,沒幾天就打得七零八落。第三路在瀏陽吃了大虧,傷亡特別重。到9月中旬,5000人的隊伍只剩1500來號人,長沙的城牆連邊兒都沒摸到。
這敗仗打得人心惶惶,毛澤東趕緊調整策略。9月19日,他在安源張家灣開會,提出放棄攻長沙,退到國民黨管得不嚴的農村山區。這主意跟中央的計劃對着干,會上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說得聽中央的,繼續打長沙,但毛澤東覺得,硬幹就是送死,必須保住這點家底,另找出路。最終,隊伍決定撤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
井岡山這地兒,不是隨便挑的。早在1927年1月,毛澤東調研湖南農民運動時,從衡山一個叫張瓊的婦女幹部那兒聽說,井岡山山高林密,國民黨鞭子夠不着,還有土匪佔山為王,能當避風港。
9月上旬,張家灣會議上,第二團團長王興亞也說,井岡山“高山大嶺,進可攻,退可守”,他還有兩個老鄉在那兒當土匪頭子,能幫上忙。這些信息讓毛澤東下了決心,帶隊上井岡山。
撤退路上,隊伍士氣低得不行,逃兵一個接一個。9月20日,毛澤東在文家市裡仁學校操場講話,用“小石子砸大水缸”的比喻給大家打氣,說革命力量雖小,但只要擰成一股繩,總能幹翻國民黨。
這講話後頭被叫作“文家市轉兵”,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的起點。10月初,起義軍到了井岡山,跟當地袁文才、王佐的武裝搭上線,總算有了落腳點。
秋收起義的失敗讓毛澤東開始琢磨革命的深層問題。1927年9月,夏明翰跟中央特派員任弼時彙報,說起義軍跑哪兒哪兒的農民都不咋響應,還有不少人怕得要命,擔心革命輸了會遭殃。
這跟北伐時湖南農民搶着幫忙的景象差得太遠。北伐那會兒,湖南農會會員半年就躥到200萬,農民給軍隊送糧送水,冒死當嚮導。
秋收起義呢,農民大多冷眼旁觀,革命軍跟孤魂野鬼似的。夏明翰的說法讓毛澤東意識到,革命光靠打仗不行,群眾基礎才是命根子。
三、1928年的洞察與歷史人性的秘密
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紮下根,得了個喘氣的機會。他開始一條條捋秋收起義的教訓,琢磨革命為啥老是栽跟頭。
4月,朱德、陳毅帶着南昌起義的余部來會師,紅軍壯了膽,改編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澤東當黨代表,着手建根據地,搞土地革命,把田分給貧農,農民的積極性一下起來了。井岡山根據地有了雛形,成了革命的火種。
這年,毛澤東給中央寫了份長報告,把革命的難處攤開講。他提到,紅軍到哪兒,群眾都冷冷清清,得使勁宣傳才能有點動靜。跟北伐時農民運動熱火朝天的勁頭比,現在的革命低得像霜打的茄子。
報告還說,中間階級,比如富農和小地主,革命順風順水時還能湊合跟着走,一遇到白色恐怖,立馬翻臉。1927年7月,贛敵打井岡山,8月湘贛兩敵聯手圍攻,邊界好多縣的平原地帶全被敵人佔了。
富農和一些投機分子直接叛變,帶着國民黨軍隊去燒殺革命群眾。寧岡、永新那塊兒,好幾千農民被敵人忽悠,誤以為紅軍要殺他們,嚇得跑去敵占區。這些事兒讓毛澤東陷入了深思。
他回想1925年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說革命得先搞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靠最廣大的群眾——占人口七成的貧農。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里還分析,貧農是農民協會的骨幹,沒他們,革命壓根兒玩不轉。
北伐時,農民運動紅紅火火,1926年北伐軍進湖南,平江、瀏陽的仗,農民當嚮導,抄小路偷襲敵人,幫了大忙。倆月不到,北伐軍就打下武漢,農民的功勞沒得說。
可秋收起義的敗仗讓毛澤東看清了問題:光靠貧農的熱情頂不了事兒。農民雖然多,但沒啥文化,組織鬆散,對局勢變化敏感得要命。北伐順風順水,他們敢站出來;革命一受挫,白色恐怖一來,他們就縮了回去,甚至被敵人拉攏。
夏明翰說過,農民怕“軍隊敗了大禍臨頭”,這心理是活命要緊的本能。毛澤東意識到,農民的革命性不是鐵板一塊,跟革命的實際進展綁得死死的。紅軍打勝仗,建好根據地,農民才會真心跟上。
這就是毛澤東在1928年挖出來的歷史和人性的深層秘密:革命不光要戰略對頭,還得摸透群眾的心理。農民既是革命的主力,也是最現實的群體。他們支持革命,圖的是安全和實惠。順境里,他們是衝天大火;逆境里,他們可能冷得像塊冰。
北伐的順風順水讓黨內不少人覺得,只要喊兩嗓子,群眾就得跟上。秋收起義的敗仗證明,這想法太天真了。革命不是喊口號,是要一步步經營群眾基礎,慢慢喚醒覺悟的苦差事。
這秘密跟毛澤東早年的想法一脈相承。1919年,他在《湘江評論》里說,革命得靠“強權得自由”,核心是平民的力量。1927年八七會議後,他死活要下農村,就是信不過城市,覺得真正的革命力量在群眾堆里。井岡山的實踐讓他更堅定了這點。
1928年10月,他主持搞了《井岡山土地法》,明明白白寫着“沒收一切土地,分給農民”,這招把農民的熱情徹底點燃了。根據地里,農民自個兒組織赤衛隊,幫紅軍打仗,革命的勢頭一點點起來了。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岡山根據地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頭。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穩住陣腳,靠土地革命攏住了民心。1929年,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去贛南閩西開闢中央蘇區。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毛澤東當選主席。雖然後來他因為黨內“左”傾路線被擠到一邊,但井岡山的經驗給中國革命指了條明路。
夏明翰的結局讓人嘆息。1928年初,他調去湖北,當中共湖北省委常委。3月18日,因為叛徒出賣,他在武漢被抓。獄裡,他受盡折磨,硬是沒低頭。
3月20日,他在漢口余記里刑場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詩,壯烈犧牲,年僅28歲。他的死激勵了一撥又一撥革命者,成了那個年代無畏精神的寫照。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思考,徹底改了中國革命的路子。他發現的“歷史和人性秘密”,不光是看透了農民的心理,更是抓住了革命的規律。
革命要想贏,離不開對群眾需求的精準拿捏。1928年的井岡山,是這思路的起點,也是中國革命從谷底爬向勝利的轉折點。
靠着這認識,毛澤東後來不斷完善根據地建設、群眾動員和軍事戰略,帶着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到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