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一場關於“龍騰大邑商”的學術沙龍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辦。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韓鼎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與美術史家的敏銳,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解碼青銅器與玉器上的龍紋密碼,揭開商代龍形象的神秘面紗。活動間隙,韓鼎教授接受了正觀新聞記者專訪,從龍與饕餮共存的禮制密碼,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早期見證,再到數字時代如何讓古老龍魂“活”在當下,韓教授給出了他的答案。
龍紋與饕餮紋:商代禮制中的“神權媒介”
記者: 在商代青銅器、玉器中,龍紋常與饕餮紋共存,這種組合是否暗含商代王權與神權的結合?龍形象在商代禮制中的具體功能是什麼?
韓鼎: 今天我們走進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看到這些以商代歷史為主題的器物,會發現龍紋和饕餮紋的組合非常常見。但需要明確的是,龍與王權的結合其實是秦漢以後的現象。在商代,龍和饕餮的核心功能是溝通人神。商人的宇宙觀將世界分為天、地、人三界,祖先神靈居於天上,而人間需要通過祭祀獻祭。龍與饕餮正是連接三界的“通道”。
饕餮紋源自新石器時代的神面紋,逐漸演變為獸面與身體的結合;龍紋則融合了鹿角、蛇身、鳥爪等元素,成為現代龍形象的雛形。兩者雖來源不同,但在商代晚期因裝飾需求逐漸趨同——饕餮常居器物中心,龍則分列兩側,形成視覺上的主次關係。這種組合反映了商人對神靈的敬畏,而非王權直接操控神權的象徵。
龍形象與中華文明特性:從“多元”到“一體”的見證
記者:您在講座中提到龍形象實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能否以商代龍紋為例,分析其如何通過形態演變反映早期中國的文明進程?
韓鼎:龍形象本身的出現、發展、演變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從紅山玉龍,到凌家灘、崧澤、良渚、石家河的玉龍,再到陶寺龍紋盤、二里頭綠松石龍、商代的各種龍形象,直至如今的龍紋與“龍”字,發展演變一脈相承,龍形象的傳承已超過五千年,是“連續性”的實證。但從最初紅山玉龍獸首加幾何身軀的構型模式,到商代龍紋的鹿角、蛇身、鳥爪等元素,體現了龍形象的“創新性”,同時,龍紋部分構型元素的淵源並不在中原地區,這一定程度表現出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在商代,龍紋的影響力超越了政治版圖,三星堆、湖南、陝北等非商文化區域也出現了核心元素相近的龍形象,是“統一性”的呈現,同時也反映了區域文明的“包容性”。龍形象的跨區域出現,說明商代“青銅禮器文化圈”的範圍已超越其疆界,各地主動吸收以龍紋為代表的商文化要素,實質是對商文化禮制、觀念等精神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以“和平”的方式達成的,體現了“和平性”。龍紋所體現的文化認同,正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動力。
跨學科研究與現代傳播:讓龍文化“活”在當下
記者: 您的跨學科研究背景(美術考古)如何影響對龍形象意義的解讀?
韓鼎: 美術考古讓我更關注物背後的“人”與“精神”,更側重“精神文化”的考古,但考察古人的精神信仰不能馳騁想象,需要結合多學科的知識,更要結合考古學原境來認識。比如要理解商代龍紋為何以鹿角、蛇身、鳥爪為基礎元素,這就要結合動物學知識:鹿角是所有哺乳動物中唯一可以每年脫落並再生的器官,具有“重生“的象徵性,商人相信逝者飛升天上,也可視為一種“重生”,蛇能蛻皮,也具有相近的意義。而蛇和鳥分別對應了商人分層宇宙觀中的地下(黃泉)與天上。因此,這些動物元素賦予了龍紋飛翔、潛淵、引導重生的能力,這一觀念直至漢代還有傳承,比如馬王堆帛畫中就有雙龍承托逝者由黃泉飛升天上的形象寫照。當龍紋出現在祭祀祖先所用的青銅禮器之上,在祭祀的“原境”中,龍紋的意義應與打破分層宇宙、溝通人神、祖先的觀念相關。
記者:作為國際遊客了解鄭州的“第一站”,商博在龍形象展示中如何更好地進行跨文化解讀?
韓鼎: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而商代是龍形象定型的關鍵時期。商博可以深挖本地資源,比如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出土的獸面紋提梁卣和小雙橋遺址出土文物的龍紋,都可以用來展示龍在商王朝的早期形象。之後,從歷時性角度,借鑒殷墟的完整龍紋序列,呈現商代龍如何逐步發展的過程。同時,應重視共時性的角度,通過龍形象展現商文化的輻射力。比如,通過對比商文化核心區的龍紋與三星堆、江西新干、湖南、陝北等地區龍形象的異同,展示商文明如何通過樹立“文化範式”而影響周邊地區。這種“多元一體”的呈現,能幫助國際觀眾直觀理解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質。
記者:您認為在龍形象的呈現上,博物館該如何平衡學術深度與大眾可接受性?
韓鼎:可通過動畫還原龍紋的演變史——從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出土的獸面紋提梁卣上的龍,到殷墟的成熟龍形態,用三維建模展示其立體結構。同時,結合沉浸式場景復原祭祀儀式,讓觀眾在祭祀“原境”在理解龍如何“溝通人神”“連接天地”。但需警惕過度娛樂化——學術深度是根基,科技只是手段。比如,在展示龍紋時,要標註其所屬器物、出土環境、所在原境、文化屬性等等,避免“為炫技而失真”。也可以借鑒馬王堆帛畫中雙龍承托“引魂升天”的場景,通過動態演示商人如何通過龍紋溝通人神,讓觀眾在視覺衝擊中感受文化內涵。這種“有深度的沉浸”,才是博物館新技術傳播的核心理念。
本文(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本文,請後台聯繫取得授權,並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同時註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並不得將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