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基層發展動能,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薪火80·紅色韶關築夢隊”三下鄉實踐隊走進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歷史陳列館,開展“參觀紅色陣地+宣講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師生們通過追溯抗戰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為韶關基層治理與文化振興注入青年力量。

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歷史陳列館作為粵北地區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完整保存了抗戰時期中共廣東省委在韶關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珍貴史料。實踐隊員們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沿着“烽火歲月”“堡壘建設”“軍民同心”等展區緩緩前行,泛黃的抗日傳單、銹跡斑斑的步槍、記錄著戰略部署的手稿……一件件實物背後,再現了抗戰時期中共廣東省委在粵北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艱辛歷程。
“原來韶關曾是華南抗戰的重要支點,無數群眾用獨輪車、扁擔築起了支援前線的‘生命線’。”隊員們在“粵北會戰”復原場景前駐足,深刻體會到紅色精神與基層群眾的緊密聯結,更直觀理解了“百千萬工程”中“黨建引領、群眾參與”的實踐意義——正如當年軍民同心抗敵,如今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凝聚每一份基層力量。

參觀結束後,實踐隊在陳列館的“紅色講堂”開講主題思政課,以“80載風雲激蕩,從抗戰精神看基層振興的力量”為核心,將歷史與現實深度融合。隊員代表結合館內史料,講述了抗戰時期粵北鄉村“組織起來、保家衛國”的故事,對比當下“百千萬工程”中韶關各村“抱團發展、共建家園”的實踐案例,生動詮釋了“團結奮鬥”精神的時代傳承。

“80年前,粵北群眾用熱血守護土地;今天,我們青年要和鄉親們一起,用知識與汗水讓土地煥發新活力。”思政課上,隊員們圍繞“當代青年如何傳承抗戰精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大家表示要將此次歷史之旅帶來的感動與震撼,轉化為學習和實踐的強大動力,用專業所長服務社會,積極投身 “百千萬工程”,在鄉村振興、地方發展等方面貢獻青春力量,讓紅色薪火在青春奮鬥中不斷延續。
文 | 記者 孫唯 崔文燦 實習生 范樂雯 通訊員 張容 李爽圖 | 蔡樂煬 江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