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大家都知道是《孫子兵法》中戰術欺詐的計謀。而“白衣渡江”可能熟悉的人並不是很多,但它卻是中國古代戰爭中的經典戰術,它是讓士兵偽裝成平民或商人,通過隱藏軍事身份完成突襲或戰略轉移。
這一戰術在三國時期東吳呂蒙奇襲荊州的戰役中最為典型,其核心是通過偽裝降低敵方警惕性,為後續軍事行動創造機會。
一、“白衣渡江”戰役的經過
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瓜分了荊州。而東吳一直想全面佔有荊州,因為孫權曾把荊州借給劉備,但關羽拒絕歸還。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水淹七軍,圍攻樊城,曹操為避其鋒芒想遷都,同時採納司馬懿的建議,準備聯合孫權對付關羽。孫權又因關羽拒絕聯姻、擅取湘關存糧等事宜,就對其不滿,於是答應曹操,派呂蒙去攻打關羽。
1.戰前準備
呂蒙是東吳的著名的將領,他向孫權建議應趁機奪取荊州,並進行了精心策劃。他先裝病回到建業,推薦陸遜接替自己,讓陸遜以謙卑之態麻痹關羽,使關羽放鬆對東吳的戒備並將荊州守軍調至樊城前線。
此外,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士仁因被關羽責問而心懷不滿,孫權趁機誘降二人。
2. 偽裝突襲:
為奪取荊州,呂蒙率軍奔至尋陽,他讓精銳士卒藏於偽裝的商船中,將士身穿平民衣服扮成商人,招募百姓搖櫓划槳,晝夜兼程向江陵進發。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騙,關羽設在江邊的哨所哨兵也全被俘虜,關羽對此毫不知情。呂蒙抵達南郡,士仁、麋芳投降。之後,呂蒙禁止士兵侵擾百姓,優待關羽軍中將士親屬,致使關羽軍中部屬無心再戰,紛紛投降。
所以,白衣渡江的主要指揮官是呂蒙。陸遜在此次戰役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配合呂蒙實施計策,在關羽回軍時,率軍攻佔夷陵、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協助呂蒙完成了對關羽的包圍。
二、歷史影響
白衣渡江是一次成功的奇襲戰,它削弱了蜀漢對東吳的威脅,鞏固了東吳在長江流域的戰略地位,但也使孫劉聯盟破裂。為後續夷陵之戰埋下伏筆。
1.戰略格局改變:關羽驚悉江陵失守,從樊城撤軍,卻被孫權切斷入川退路,敗走麥城,最終被俘斬首。呂蒙兵不血刃奪取荊州,劉備在荊州的勢力被徹底剿滅。東吳完全控制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實現“全據長江”戰略,形成曹魏據北方、孫吳守江東、蜀漢退巴蜀的三國鼎立格局。
2.導致聯盟破裂:此戰役後,孫劉聯盟徹底分崩離析,引發了劉備對東吳進行的夷陵之戰。
3.後世爭議與評價:白衣渡江在戰術層面被後世贊為“奇謀典範”,但在道義層面上因背離盟約偷襲而遭後世非議。
三、寓意與啟示
1.白衣渡江是“兵不厭詐”的典範:它體現了《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的核心思想,強調“示弱”“示虛”的戰術欺騙手段。
2.戰略與道義:東吳雖得荊州,卻失去牽制曹魏的重要盟友劉備,為後續國家生存危機埋下隱患,缺乏政治決策中短期利益與長期信譽的平衡。
3.類似戰例:白衣渡江戰役在後世也有類似案例,比如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時就將軍隊偽裝成商隊;以及二戰中諾曼底登陸前,盟軍的虛假情報戰,都可視為是這一戰術策略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