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南北朝,有一人在金鑾殿上,身着龍袍,自封“宇宙大將軍”,盡顯張狂。可誰能想到,不久之後,他便眾叛親離,屍體被憤怒的百姓分食,連一絲殘骸都未留下。
亂世崛起
侯景出生於北魏六鎮之一的懷朔鎮,此地處於北魏邊境,長期與北方游牧民族對峙,環境惡劣,卻也造就了侯景堅毅勇猛的性格。
北魏末年,六鎮起義爆發,一時間北方大地陷入混亂。侯景憑藉自身的勇猛,投靠了當時實力強悍的梟雄爾朱榮。在爾朱榮麾下,侯景作戰異常勇猛,每逢戰事,他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逐漸成為爾朱榮的得力猛將。
當時,北魏局勢風雲變幻,權臣當道,政治黑暗。孝庄帝元子攸不甘被爾朱榮操控,設計誅殺了爾朱榮。隨後,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又起兵殺死元子攸,北魏朝堂陷入一片混亂。
而此時,依附於爾朱氏的高歡趁機崛起,他擊敗爾朱兆,成為北方政局的新掌控者。侯景與高歡同為懷朔鎮鎮兵,憑藉這層老鄉關係,順利加入了高歡的隊伍。
侯景雖武力值稍遜,走路還一瘸一拐,但他卻有着非凡的軍事謀略。他深知自己的劣勢,便將精力放在研究戰術上,作戰風格多詭詐。
在戰場上,侯景常常出其不意,讓敵人防不勝防。對待部下,他手段狠辣,馭軍卻極為嚴格。每次打了勝仗,他都會將搶奪來的財寶全部分給將士,士兵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都願意為他效命,因此在戰場上他勝多敗少。
高歡也看到了侯景的軍事才能,委以重任,讓他擁兵10萬,專制河南,侯景一時風光無限,堪稱河南王。
叛梁禍亂
然而,侯景在政治上卻極度自私自利且缺乏謀略。高歡在世時,他就對高歡的兒子高澄十分輕視,甚至私下放狠話:“王在,吾不敢有異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意思就是高歡一旦去世,他就要造反。
高歡其實也知道侯景心懷不軌,只是礙於其勢力龐大,只能多加防範。高澄上位後,侯景果然起兵造反。但他低估了高澄的能力,造反很快失敗,無奈之下,侯景只得投奔南梁。
梁武帝蕭衍一心想要北伐,恢復中原,他認為侯景的到來是個絕佳的機會,於是欣然接納了侯景。為了支援侯景,梁武帝派侄子蕭淵明率軍出征,結果蕭淵明大敗被俘。
此時,高澄提出和談,侯景害怕自己成為和談的犧牲品,便假冒高澄寫了一封信,提出以蕭淵明交換自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梁武帝竟然接受了這個條件。侯景得知自己被出賣後,怒不可遏,當即決定叛變,就此開啟了禍亂南朝之路。
當時的南梁,在梁武帝執政後期,政治腐敗,官員貪污成風,國力逐漸衰退,表面上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侯景敏銳地察覺到了梁朝內部的矛盾,他先是廢除了梁朝盤剝百姓的政策,贏得了百姓的支持。
此後,又聯絡梁武帝的養子蕭正德,蕭正德一直對皇位虎視眈眈,兩人一拍即合。此後,侯景屢屢向梁武帝索要錢財武器,梁武帝卻一味姑息,不敢拒絕,這無疑給了侯景作亂的資本。
公元549年,侯景以誅滅奸佞為名,正式起兵造反。他率領軍隊千里奔襲,一路勢如破竹。侯景起兵之初,號令嚴明,不侵擾百姓,還宣稱凡是梁朝為奴為婢者,只要投降,一律恢復良民身份。這一舉措使得建康城內的奴隸紛紛出逃,加入侯景的隊伍。
侯景的勢力也因此迅速壯大,從最初的800人,到起兵時的8000人,最後圍攻建康時,已經發展到10萬人。最終,侯景成功攻陷建康,滅亡南梁。
佔據建康後,侯景的殘暴本性徹底暴露。他將在位54年的梁武帝蕭衍活活餓死,隨後擅行廢立,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他還自封為宇宙大將軍,這個稱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盡顯他的狂妄自大。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侯景強娶了美貌的溧陽公主。掌權後的侯景,縱兵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公然宣揚屠殺,對麾下將領宣稱:“若破城邑,凈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在他的帶領下,叛軍將南朝的高門世家殺得人頭滾滾,曾經輝煌一時的江左門閥就此灰飛煙滅。
眾叛親離
歷史大師陳寅恪曾指出,梁末侯景之亂是永嘉南渡後的一大結局。南朝氏族在經過數百年的腐化之後,在梁末被侯景全部消滅。雖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大,但南朝占統治地位的門閥世家在侯景之亂中遭到致命打擊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僅如此,侯景的破壞是全方位的。曾經號稱富庶的三吳之地,在經歷侯景之亂後,變得千里絕煙,人跡罕見。
侯景的倒行逆施,讓他很快失去了民心。南梁將領陳霸先、王僧辯趁機起兵討伐侯景。在正義之師的討伐下,侯景的軍隊節節敗退。侯景企圖逃亡,卻被部下所殺。王僧辯將他的雙手砍下交給高洋,頭顱送至江陵。
侯景的屍體被扔在建康街頭,當地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紛紛將其屍體分食殆盡,就連他的妻子溧陽公主也吃了他的肉,還有人把他的屍骨燒成灰後摻酒喝下。
侯景的五個兒子,大兒子被高澄剝皮後用鍋煮死,其餘四個兒子被閹割後處死。最終,侯景落得個屍骨無存、子孫被屠戮的悲慘下場。
侯景之亂是南梁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侯景只是其中的一個導火索,而梁武帝蕭衍要對侯景之亂負主要責任。侯景因緣際會之下改變了南北朝的格局,使西魏及北周一躍成為後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然而,他也是一個有能力有野心卻沒有遠見的政治屠夫,他的所作所為,讓南朝百姓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給南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素材源自@蘇三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