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識途步入天壽之年引發讀者60年前的回憶:那時武漢三鎮街談巷議《清江壯歌》

2024年01月13日22:01:40 歷史 6861

長江日報1月12日刊發《文壇巨匠馬識途步入天壽之年,明日110歲》報道後,引發廣大讀者關注,很多讀者聯繫長江日報記者,回憶當年曾追讀《武漢晚報》連載馬識途的長篇小說《清江壯歌》。

馬識途步入天壽之年引發讀者60年前的回憶:那時武漢三鎮街談巷議《清江壯歌》 - 天天要聞

生日前夕,馬老揮毫潑墨,寫下了“福”“壽”二字。圖片由馬老家人提供

中南民族大學退休教師俞定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她讀《清江壯歌》的時候才上小學二年級。母親是中學語文老師,家裡訂了一份武漢晚報。在她的印象中,當時很喜歡看上面的連載《清江壯歌》,每天一個小故事,篇幅不長,結尾的地方最誘惑人,自己總在猜後面會是什麼呢?然後第二天眼巴巴等着報紙來。“現在回想起來,大約就是這種好奇心,讓我一直追到底了,記得連載結束後好多天,我都覺得每天少了點什麼。”

作家劉益善也回憶,他的夫人當年在武大附小讀書,多次講上小學時班上讀報,每天讀的就是《清江壯歌》。

武漢城市歷史文化城市建築研究專家、作家胡榴明:

《清江壯歌》的連載,我一期不拉地從頭“追”到結尾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我讀中學,學業之餘最大愛好是讀各種有字的紙——圖書、期刊、報紙等,只要有,如饑似渴。家裡訂有《武漢晚報》,那段時間遇上《清江壯歌》連載,從第一個版讀到最後一個版,當然最愛副刊。

《清江壯歌》的文字很平白很樸實,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段真實的歷史……這樣一種文學描述手法,令少年的我印象深刻。

《清江壯歌》的連載,我一期不拉地從頭“追”到結尾。時間過去多少年,當年的記憶已經隱約。有一個重點不會記錯:那一段時間,武漢三鎮,街談巷議《清江壯歌》馬識途。

記得父親言談中十分尊敬和讚譽馬老。馬老先生著作《夜潭十記》,父親的藏書,至今還在我的書架上。

武漢音協副主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陳永:

《清江壯歌》連載是我人生讀到的第一篇小說文字

昨日,讀到《長江日報》刊發的老作家馬識途先生110周歲“天壽之年”的賀喜報道。這是一段令人感動和敬佩的當代活歷史!我頓覺時空穿越,百感雲集!一段歷經六十年的閱讀史湧現心頭……

馬識途這個名字,我從童年到現在一直記憶猶新。在我童年時,課外讀物很稀罕,我就是在報紙上讀馬識途先生寫的小說《清江壯歌》連載。那是我人生讀到的第一篇小說文字,雖然我當時完全不了解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但卻被小說中的革命故事、生活情景、歷史人物所吸引和感染,這是我童年的一段刻骨銘心的閱讀經歷。從此,馬識途、清江壯歌、賀國威、柳一清等系列紅色符號,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至八十年代我讀到了正式出版的《清江壯歌》,終於深度認知了作者馬識途先生的不凡人生,明白了這本書中所寫那段中國革命的鐵血歷史。原來,那段真實的革命往事就發生在我故鄉恩施的山水之間,歷史一直縈繞在我的身邊!再學習,受教育,更加深了我對書中人物原型何功偉、劉惠馨等革命烈士的崇高敬仰!

壯歌慰忠魂,鐵血勵後生!至今,《清江壯歌》、馬識途、何功偉等一連串的“關鍵詞”,已在我心中深深紮根,成為鞭策我發奮作為的正能量。這真是從小自然接受的最好的思政教育啊!如今,我正接力,把這份有緣習得的紅色動力繼續傳承下去。

謹祝馬老健康長壽!

(長江日報記者周璐)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雖然孫飛被捕,鄭雅萍也分析出了天龍集團和萬海案的關係,但專案組的調查卻沒什麼實質性進展。首先,想敲開孫飛的嘴就比洪亮想象的難得多。因為孫飛只收美金,贓款都轉移出去了不像姜紅軍他們都藏在家裡,所以他篤定洪亮他們暫時查不出證據,就有恃無恐。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 天天要聞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當地時間 7 月 7 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台灣能否與大陸在經濟上脫鉤的文章。該文章認為,儘管台灣的民進黨當局想推進這件事,但這對台灣意味着巨大的代價。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北京第一大廠翻盤路:2年前虧損近10億,現在年入150億 - 天天要聞

北京第一大廠翻盤路:2年前虧損近10億,現在年入150億

文/王丹&秋秋現在聊《無盡冬日》有多成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單中,《無盡冬日》升至第二位,僅次於《王者榮耀》;點點互動(下稱點點)因此實現了約150億元的年收入,成為全球收入前十的遊戲廠商——放眼整個北京圈來看,2024年收入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估計也就點點一家。不止如此...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