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2023年10月05日11:24:14 歷史 7624

前言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華髮展。不同國家的人對中國城市有不同偏好,如日本人喜歡上海,韓國人喜歡青島,而廣州則吸引了大量非洲人。

作為最早開放的沿海城市,這裡的工作機會和收入水平吸引了眾多非洲人前來謀生。據統計,廣州已有超過30萬黑人定居,甚至讓許多廣州人感覺自己彷彿身在國外。

然而最近卻傳出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他們除了廣州,下一個又會湧向哪個城市?真實原因被曝,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 天天要聞

廣州為何受到廣大黑人喜愛?

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為外來人口提供了較多的工作機會。這裡不僅工資收入相對較高,生活成本也較為低廉,這對於非洲移民來說無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廣州享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它與世界經濟體系高度融合,毗鄰港澳台,處於中國開放的最前沿。作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廣州與全球市場的聯繫極為便利。這為有發展願望的非洲移民提供了充足的機遇。

另一方面,廣州也長期奉行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廣州在簽證和居留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開拓性試驗。雖然近些年政策有所收緊,但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廣州在接納外來人員方面依然比較開放,這降低了非洲移民的啟動難度。

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 天天要聞

其次,本地獨特的文化包容性也功不可沒。作為歷史上的港口城市,廣州形成了開放多元的地方文化。廣州民眾通常較為友善,這使來自各國的非洲移民比較容易適應這裡的生活。加之早期移民已在廣州生活多年,建立起良好的社交網絡,為新來的移民提供支持與幫助。

可以看出,經濟、地理、政策與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使廣州對非洲移民充滿吸引力。但大量外來人口也使這座城市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如何在開放中追求平穩發展,是廣州亟待解決的難題。

是機遇也是問題!

廣州這些年來深受非洲移民的歡迎,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對本地居民的生活和就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積極方面看,大量外來移民為廣州提供了年輕充沛的勞動力資源,推動了本地產業的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有利於吸引外資企業來廣州投資建廠,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非洲移民也創業創新,豐富了廣州的商業形式。各類小商品批發市場、飲食店鋪、進出口貿易公司遍地開花。這為廣州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和經濟活力。

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 天天要聞

但是,大量外來移民也對本地居民就業帶來了一定衝擊。部分低技能崗位面臨著來自外地勞工的競爭壓力,導致崗位收入出現下滑。此外,外來人口對商品房的需求推高了廣州的房租和房價,增加了本地年輕人的生活成本壓力。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較為緊張,也與人口快速增長有關。

文化方面,非洲移民帶來了他們的飲食、音樂、語言等新元素,豐富了廣州的文化內涵。但過度的外來文化衝擊也會稀釋本地文化的特色。如何在開放中保護民族傳統,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外來人口本地風俗習慣的宣傳教育。

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 天天要聞

下一目標,義烏?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義烏從事投資和貿易的非洲籍商人已經超過了3萬人,幾乎佔據了義烏外商總數的四分之一。這標誌着非洲商人開始向義烏等中國第二層城市聚集。

以前,廣州一直是非洲朋友們在中國的首選集聚地。但隨着近年來中國諸多二線城市的崛起,非洲商人也意識到僅聚集在少數大城市中惡性競爭的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相比之下,向中國各地分散發展更具前景,可以找到新的商機。

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 天天要聞

因此,越來越多非洲商人開始向義烏等面向小商品批發的中小城市轉移。這些城市雖不似大城市發達,但具有獨特的產業優勢和市場空間。以義烏為例,這裡匯聚了各類輕工產品和日用品的批發市場,非洲商人可以從這裡採購貨源,再銷往本國或者第三國。

結語

隨着非洲商人布局策略的變化,中國各城市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實力,在國際化分工中找准差異化定位。只有提供持續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才能成為非洲朋友新的理想之地。

今日話題:大批黑人從廣州“撤離”?真實原因爆出,原來他們湧向了這座城市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 天天要聞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中國日報7月7日電,以"本土根基與人類情懷"為主題的"水鄉生態 文學點亮"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近日在鹽城草房子文學館舉行,標誌着"我心中的樂園——世界兒童文學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由生命樹文化促進中心、中共鹽城市鹽都區委宣傳部主辦,江蘇大縱湖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鹽都,這片位於長三...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天天要聞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明明比長江短,為何被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像中國一樣,獨佔兩條河流究竟有多難?黃河vs長江數據顯示,黃河全長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長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是黃河574億立方米的16.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 天天要聞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可一世的日軍進逼山西“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軍指揮部向115師下達了作戰命令。於是,朱德電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八路軍第115師主力由紅一軍改編,在平型關戰鬥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