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2歲張幼儀剛生下兒子,就被逼着離婚。她身無分文,提筆寫信給公公:“想讀書,缺錢。”公公回信:“好好讀書,羞死孽子。”
張幼儀是江蘇寶山人,生於一個富商人家,家境條件比較優渥,在當地很有名望,在家中是哥哥們都疼愛的小妹妹,尤其是她的二哥張君勱。
張君勱為人耿直勇敢且開明,五歲的時候,張幼儀到了該裹小腳的時候,二哥張君勱見過被纏足的女孩日日夜夜深受折磨。
想到張幼儀這麼小就要遭受如此非人的痛苦,張君勱勇敢地衝到母親面前,說道:“母親,即便她嫁不出去,還有我照顧她。”過了幾年,張幼儀在哥哥們的幫助進入師範學院讀書。
張家是傳統的封建家庭,在張幼儀還沒有完成學業的時候,她的四哥就做媒讓張幼儀輟學與徐志摩成親。
那時的張幼儀思想受家庭影響,這並不是徐志摩的理想伴侶,加上又是包辦婚姻。從成親以來,徐志摩就沒給過張幼儀好臉色,如果不是徐父徐母的管束,徐志摩早就扔下張幼儀獨守空房了。
徐志摩師從梁啟超,接受過先進的思想教育,對戀愛自由有着強烈的追求,他欣賞的是林徽因這樣才女。
終於,在張幼儀生下第一個兒子後,徐志摩利用自己出國留學的機會,一個人走了,只剩下張幼儀和孩子兩人在家裡。
幸運的是,徐父徐母對張幼儀不錯,畢竟徐志摩這個孩子兩位老人是很了解的。徐父也不止一次地對張幼儀說過,不管有沒有徐志摩,二老永遠把她當女兒。
張幼儀也是盡心竭力地照顧孩子,侍奉二老,絲毫不敢怠慢。看着妹妹並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張君勱也很是心疼,他和徐志摩的關係要好。於是,他給徐志摩寫了一封信,義正詞嚴地要求他將張幼儀和孩子接到身邊。
徐志摩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到中國,將張幼儀接到了自己身邊,當日的情形還歷歷在目:他穿着一身西式服裝,人群中左看右看,臉上都是對回到這裡的不情願。
張幼儀本以為守着徐志摩,他就會回心轉意了,然而她忘了一件事,不愛她的人越是卑微越是不會被愛。
1920年,張幼儀跟着徐志摩來到了國外生活,等待她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丈夫一如既往的冷暴力。
然而,痴心相守並沒有換來徐志摩的憐愛,反而在張幼儀懷着二胎的時候,徐志摩拋下她離家出走了。甚至徐志摩連見張幼儀的勇氣都沒有,只是託人捎來口信,要和她離婚。
張幼儀這麼多年的堅持卻被徐志摩無情地拋棄,她心灰意冷地聯繫二哥,二哥很是心疼妹妹:“放心吧,你來這邊,哥哥養你。”張幼儀無處去只好投奔二哥張君勱,帶着身懷六甲帶着大兒子前往巴黎。
快到預產期了,張幼儀又跟着弟弟去柏林待產,不久就生下第二個孩子彼得。就在這時,徐志摩找到了張幼儀,兩人正式簽字離婚,人稱情種的徐志摩走前看了一眼剛出生的彼得,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離婚後的張幼儀迷茫了一段時間,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為了養活自己和孩子,她只能通過讀書來找一份好的工作。
張君勱知道後很是開心,當初如果不是家裡的撮合,妹妹現在應該也是一個風華正茂的才女:“你讀書的學費二哥幫你出。”
張幼儀考慮到二哥也在上學負擔很重,於是她寫下了一封書信給徐父徐母,向二老講了自己的處境和讀書的想法。
徐家二老知道後非常開心,回信支持她,並且鼓勵張幼儀要好好讀書發奮圖強,氣死徐志摩這個孽子:“學成歸來,自成氣候,俟時羞死負心之人。”
此後,徐家二老每月都會給張幼儀匯來巨額的生活費,有了這些錢,張幼儀和孩子能在德國有一個好點的生活。不幸的是,年幼的彼得患上了腹膜炎而夭折,她心痛不已,消沉了一段時間。
不過,張幼儀很快便走了出來,她邊工邊讀,人也變得自信起來,就像浴火重生的鳳凰,連徐志摩都破天荒和朋友稱讚她變成一個有志氣膽量的女孩子。
以前張幼儀的世界只有丈夫孩子,而讀書工作之後,她的世界只有自己。完成學業後,張幼儀回到祖國,成了張徐兩家的女兒,替徐志摩盡孝,事業也蒸蒸日上。
離婚這麼多年,張幼儀也對愛情有了新的認知,晚年時期的她遇上了心心相印的愛人。張幼儀給在美國的大兒子寫信,表達了自己的再婚想法。
張幼儀的孩子知道後很是開心,他全力支持母親的選擇:“母親孤身一人幾十年,含辛茹苦地撫養我長大,如果有人陪伴你,我一定會當成親生父親一樣對他的。”
這是張幼儀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己選擇的愛人,結婚後兩人度過了幸福的十幾年。1972年,張幼儀的丈夫病逝後,她就移居紐約和大兒子一起生活,直到去世。
張幼儀的前半生與後半生截然不同,前半生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在她的兒子眼中張幼儀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很少笑。而後半生的她,活得大方自信又堅強,經歷過磨難成長為一朵鏗鏘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