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後弄明白了,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2023年09月07日20:07:15 歷史 1823

科拉超深鑽孔:背後的經濟與技術挑戰

53年後弄明白了,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 天天要聞

科拉超深鑽孔,曾經是世界上最深的人工鑽井,當初蘇聯聲稱要“挖穿地球”,但最終停工於12262米。經濟原因是導致項目停工的重要因素之一。蘇聯經濟在70年代末已開始走下坡路,阿富汗戰爭更是對蘇聯經濟造成了巨大壓力。另外,技術限制也是項目停工的原因之一,高溫高壓環境給鑽探設備和材料提出了巨大挑戰。岩石斷裂、崩塌和塌陷也使得井筒不穩定,加大了鑽井操作的難度和危險性。此外,科拉超深鑽孔的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被視為一項面子工程。


53年後弄明白了,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 天天要聞

經濟原因是科拉超深鑽孔的一個重要原因。蘇聯的經濟情況並不樂觀,財政收入逐年減少。1979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對蘇聯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長時間的消耗使得蘇聯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全球戰略,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了深刻影響。同時,蘇聯的工業體制過於集中化,經濟喪失了原有的活力。這些因素導致了整體經濟每況愈下,無法繼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拉超深鑽孔。


53年後弄明白了,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 天天要聞

技術限制也成為項目停工的原因之一。高溫高壓環境對鑽井設備和材料提出了巨大挑戰,常規的鑽具和工具無法承受。井筒穩定性問題也是超深鑽探面臨的挑戰之一,地層壓力、溫度和地質條件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確定。岩石的斷裂、崩塌或塌陷會導致井筒不穩定,給鑽井操作帶來困難和危險。此外,高溫高壓環境也會影響常規鑽具和工具的正常運作,需要開發和生產耐高溫和耐壓材料,增加了鑽井設備的成本和複雜性。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鑽進速度非常慢,而且數據採集和分析也面臨困難。


53年後弄明白了,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 天天要聞

科拉超深鑽孔的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雖然該項目在科研方面提供了一些重要數據,但這些科學研究結論並不一定需要科拉超深鑽孔才能得到。隨着技術的進步,微波探測和雷達探測等非侵入性技術能夠進行科學研究,並且成本更低、收益更高。事實上,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為了與美國競爭而開展的一項面子工程。在冷戰時期,美國提出探測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的計劃,蘇聯為了先於美國探測到該界面,展開了相關項目。然而,這個界面位於地下約33千米的區域,即使是現代技術也無法達到。


53年後弄明白了,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 天天要聞

總的來說,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不切實際的工程,停工也給後人帶來了警示。經濟原因和技術限制是主要因素,加之投入大、收益低,使得該項目最終停工。通過分析科拉超深鑽孔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追求技術突破和挑戰極限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理性地評估投入與回報的關係,避免盲目的面子工程,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同時,該項目也提醒我們,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必須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