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傳國玉璽就是他權利的象徵,但當時卻沒人知道,溥儀被趕出皇宮後,傳國玉璽去哪了,直到1962年毛主席請溥儀吃飯時問及。那麼這塊傳國玉璽到底去哪了呢?當時又究竟發生了什麼?
末代皇帝溥儀
縱觀溥儀的一生,成年後,他的選擇確實有錯,但在前半生的大多數時間裡,儘管有着全天下最尊貴的頭銜,這個皇帝卻總是事事不由己。
1905年的冬天,當年如日中天進駐中原的清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但它的統治者似乎並不這麼認為。這一年,和光緒皇帝鬥了大半輩子的慈禧太后,終於將這位皇帝的生命熬到了盡頭,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年僅三歲的溥儀迎來了他命運多舛的一生。
三歲,就在同齡人還依偎在父母的懷抱里,享受溫暖的時候,溥儀的肩膀上已經擔上了一個國家的重擔。懵懂無知的孩童坐在寬大的龍椅上,他甚至聽不懂下面的朝臣在議論什麼,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親生父親,在這群心思各異的大臣中間,向自己行禮。更加可怕的是,原本可以作為他“依仗”的慈禧太后,也在不久後撒手人寰。
尚不知人事的幼童、內里腐敗不堪的王朝、各處伺機而起的軍閥,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並不難猜測。“推翻封建統治王朝”的口號響徹全國各地,唯一剩下的“自己人”選擇了背叛,當了三年皇帝的溥儀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趕下了皇位。接下來的鬥爭,似乎都與他無關了,他如同被“圈養”在皇宮的金絲雀,不容一絲一毫的反抗,就被扣下了一頂恥辱的帽子。
只是,尚且還算安寧的“圈養”生活,也沒有持續過太久,隨着袁世凱的失敗,勢力龐大的軍閥湧進紫禁城,在馮玉祥的授意下,溥儀失去了僅剩的一個容身之所。匆匆收拾了細軟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哪裡,軍閥追殺,百姓不待見,這天下似乎沒有能容得下他的地方了。
陰險狡詐的日本人,就是在這個時候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他們收留了他,無時無刻不表達着對他的同情和愛戴,向他承諾恢復他的身份,甚至在民間大肆宣揚理解他的言論。這種方式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剛剛經歷了一場大起大落的人來說,都是有用的,更何況是一個身邊根本沒有可信之人的少年。
大錯就是在這個時候鑄成的,在日本人的遊說下,溥儀“復辟”的野心不斷膨脹,最終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了偽滿洲政府。不過顯然,從始至終,日本人對溥儀的幫助就是掩蓋在醜惡的面具下的。而成為偽滿洲皇帝的溥儀徹底淪為了日本人攻佔中國、簽署各種陰謀合法化文件的傀儡武器。
戰後去向
日本這一場陰謀的結局是我們都知道的,在這之後溥儀終究是意識到了他的錯誤,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因為蘇聯對日宣戰,由日本建立起來的偽滿洲政權也隨之覆滅,匆匆逃難的溥儀被蘇聯士兵抓獲,此後便被帶回了蘇聯的戰俘營。雖然身處戰俘營,但其實溥儀的待遇和其他戰俘並不相同。
作為中國曾經的皇帝,蘇聯給予了溥儀監禁期間很多的優待。大概也是為了彌補自己在戰時犯下的錯誤,溥儀在蘇聯監禁期間還曾經前往遠東軍事法庭,指正日本在中國的殘酷暴行,為日本受到應有的處罰做出了貢獻。可即便如此,溥儀對於回到中國仍然保持着懷疑的態度。他甚至曾要求加入蘇聯共產黨,常駐蘇聯。
當然,最終蘇聯方面拒絕了他的請求,溥儀還是回到了中國,被送進了撫順的戰俘營。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度過的三年時光里,溥儀的改造態度十分認真。休息的時候就會在東北各地參觀遊覽,專心寫前半生的自傳,此時的他已經完全沒有什麼養尊處優的皇帝架子,在改造營的各個場合,經常能看到他辛勤勞動的身影。
事實上,最開始溥儀歸國的時候,我國對如何處置這個封建時代的皇帝是有所顧慮的。他的身份讓我們不能輕易地處決他,他的所作所為又讓我們不能就此放過他,最終還是毛主席提出了處置方案,“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簡單地處決”。
同樣也是毛主席的提議,1959年9月,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特赦,確實已改惡從善罪犯的決定。最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所有的戰犯都抱着期待,不過溥儀對此並不在意。因為在他的觀念里,自己是新中國的罪人,短短三年的改造並不足以讓他獲得特赦,不過令他沒想到的是,毛主席居然在首批特赦名單中提到了他,也就是那時起,這個大半輩子都身不由己的人,獲得真正的自由。
除了赦免他,國家還考慮到溥儀出獄後的生活問題,特意給他安排了北京植物園的園丁工作。不過雖然溥儀的大半生都在當“皇帝”,但他一身學識也並非吹噓,出獄四年後,他成為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資料專員,同時兼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後來還在在中央領導人的撮合下,和當地的一名護士結為了夫妻,可以說,出獄後溥儀真正地過上了一個普通人該有的平淡,而又美滿的生活。
與毛主席會面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實在溥儀出獄後,曾經和毛主席有過一次會面,更確切地說,是毛主席請溥儀赴宴,共同吃了一頓午餐。而知道毛主席要見他的時候,溥儀其實是忐忑的。在他看來,毛主席日理萬機,根本沒有必要特意與他見面。同時他也擔心自己犯下的過錯,會被毛主席再次提起,因此在去見毛主席的一路上,他都在不安。
不過顯然,毛主席並沒有再追究他的想法。當時和毛主席一起會見溥儀的其實還有章士釗、程潛、仇鰲和王季范4人,毛主席還打趣說溥儀是所有人的“頂頭上司”。不得不說,毛主席確實情商很高,這樣一句玩笑話很快就緩解了緊張的環境。溥儀也隨着幾人一起在餐桌前落座。
這頓飯在毛主席的主持下吃得異常和諧,期間毛主席一直和溥儀聊着他現在的生活狀況,叮囑他有困難可以向上級申請,還多次給他夾菜,介紹桌子上的湘味菜。溥儀也在這樣的氣氛中慢慢放鬆了下來。但就在這時,毛主席手中拿出的物件,讓溥儀再次繃緊了身子。
毛主席手裡這個四四方方的東西很像一個玉璽,不過不同的是,這枚“玉璽”是用黃銅打造的,底部用仿宋字體雋刻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字樣,原來這正是新中國的國璽。毛主席一邊將玉璽遞給在場的幾人觀賞,一邊耐心地解釋着這枚國璽,這樣製造的緣由。
“你當時的傳國玉璽去哪裡了?”正當溥儀小心的拿着國璽觀察的時候,毛主席突然笑呵呵的問出這樣一句話,這其實不過是毛主席隨口的一問。沒想到此刻溥儀卻是如臨大敵,他不明白毛主席這個問題的含義,深怕自己回答得不正確,惹到在場的幾位領導人。
囁喏了半晌,他只好奉承說自己的傳國玉璽不過是舊物,毛主席手中的國璽才是真正的瑰寶。聽到他的回答,毛主席知道他是誤會了自己的意思,於是大笑着拍了拍溥儀的肩膀,並告訴他,雖然傳國玉璽是舊時代權利的象徵,現在是新中國,這一層含義也隨之消散。但玉璽本身所存在的價值是不能否定的,它傳承了幾千年,是我國實打實的文化產物。
這一下簡直讓溥儀更加方寸大亂。因為當年被馮玉祥的手下趕出紫禁城的時候十分匆忙,他連自己的細軟財寶都沒能帶走多少,更遑論一個已經失去意義的傳國玉璽。本來以為這玉璽應該是馮玉祥拿走了,可沒想到當時馮玉祥就差把皇宮翻個底朝天了,也沒能找到這枚玉璽,雙方都認為是對方拿走了傳國玉璽,這個烏龍就一直被誤會到了今天。本來以為已經不會有人再想起,誰也沒想到被毛主席突然提起。
沒辦法,溥儀只得再次認錯,認為自己將玉璽弄丟是“罪該萬死”。但毛主席聽完他的解釋只是微微一笑,安慰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丟了就丟了吧,這也是沒辦法的,當年你連江山都丟了,更何況是一塊玉石呢?”
這頓飯最後就這麼在兩個新舊世界的領導人,和平相處之下結束了,毛主席和溥儀在臨別前還一起拍了一張合照。後來這張照片一直跟隨着溥儀,被他放在了床頭。對他來說,十幾歲之前的清政府也好,後來的偽滿洲政府也好,不過是打着光鮮的旗號限制了他的一生,唯有共產黨使他真正的解放了,而不是永生成為被人操控的傀儡。
這也是溥儀最後一次見到毛主席,五年後,因為身體原因,溥儀離開了這個世界,據說一直到最後一刻,他還在叮囑身邊人,要記得中國共產黨的好,記得感恩。這個末代皇帝坎坷的一生到這裡就畫上了句號,雖然傳國玉璽沒能找到是一種遺憾,但我們也都清楚,其實那個傳說中能過“庇護國運”的玉璽,如今也只不過是一塊年代久遠的玉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