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除了各種鋼鐵洪流的“黑科技”,曾經的蘇聯,還有一個讓宅男們特別熱血沸騰心生嚮往的理由——別出心裁的女生校服。
很難想象,每一個魁梧壯碩的蘇聯/俄羅斯大媽,都經歷過身穿下圖這樣的校服,軟萌可愛的小蘿莉階段。
蘇聯,一個曾經用核彈頭讓世界發抖、用國家計劃委員會讓自己人發抖的超級霸主,難道內心裡住着位“小公舉”,還是個“女僕控”?
其實,搭配白圍裙的,可不見得就是真正的“女僕裝”——這樣的聯想,更多的是被後人的cosplay給帶偏了。
咱們就從19世紀末說起。
瞧一瞧下圖,這是美國肖像畫家薩金特(1856-1925)的作品,名為《愛德華·達里·博伊特的女兒們》。
注意,這位愛德華先生為哈佛畢業的名律師兼人氣政客,妻子是社交名媛,兩口子和四個女兒住在巴黎富人區——這四個穿白圍裙的蘿莉,屬於妥妥的富二代!
而下面這張照片上的圍裙女孩們,則更了不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四名公主,妥妥的金枝玉葉。
所以,雖然在那段歲月中,女僕或者小護士們確實要穿白圍裙,但穿白圍裙的,也並非就只限於這兩類女性。
20世紀初,一位健壯的護士小姐
那些小小白富美們的圍裙,可並不等同於女僕裝,或者護士裝,更多的,是當年西方流行的一種小女孩們的穿法。為的是保護裡面漂亮的小裙子不被弄髒,跟你小時候被強行掛上圍兜和套袖,一個道理。
咱們再回頭看看蘇聯的前身,沙俄帝國。
舊俄國作為被歐洲世界刻意邊緣化的國家,從17世紀末彼得大帝改革起,就一直在努力向“歐洲文明的中心”靠攏。
也正是在這幾百年里,俄羅斯的統治層,都成了“制服控”——他們認為,制服有助於建立權威和秩序感,是一個“文明國家的標誌”。
俄羅斯沙皇們幾乎都是制服控
通過國家的強制力,制服被推廣到各行各業,其中,就包括了學生的校服。
男生的校服,主要模仿了軍裝的款式,女生嘛,則是統一的深色連衣裙+白圍裙的形式。
下圖這樣的,就屬於一套很隆重的女生校服。
此時,大部分沙俄學校,都是男女分校制的,女生們穿白圍裙,純粹是制服的需要,統一着裝,還能抑制女學生們互相攀比的風氣,跟後來帶有暗示和挑逗色彩的“女僕裝”,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更何況,這時候,能穿着校服坐在教室里讀書的女孩,家境普遍都不會太差,同女僕這個職業,也沒多大關係。
19世紀末的沙俄貴族女校學生
到了20世紀初,隨着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上述沙俄時代的女生校服被認作“帝國主義舊世界的殘餘”,遭遇了毫不留情地摒棄。
整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聯,精力全都用在了工業化和抵禦外部勢力顛覆上面,沒太在意學生們在學校要穿什麼這種看似細枝末節的議題。
這段時期,蘇聯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從世界文盲大國,一躍成為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及了七年制教育的國家。
蘇聯在中央辦的掃盲班
緊接着就是衛國戰爭時代,等到四十年代末,差多緩上來一口氣後,猛地發現,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統一着裝也屬於必要議題。
說干就干,蘇聯政府果斷開始在自己廣袤的領土上,普及制式校服。
至於款式嘛,蘇聯人把沙俄時代的男生女生校服進行了改良。很快,從莫斯科的子弟學校到加盟共和國的偏遠鄉村中小學,蘇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着裝被做了統一規定——男生還是軍服化的翻領襯衣和外套,女生穿深棕色或者藏藍色連衣裙,白衣領白袖口,外罩圍裙,平時穿黑圍裙;逢年過節,則要隆重地穿白色圍裙(有點禮服的意思),頭上還會紮上白頭花或者白絲帶。
1953年,蘇聯小學英語課本,女生棕色裙子配黑圍裙
當然,男生女生還會佩戴鮮艷的紅領巾。
1950年代初的蘇聯校服
這兩位小朋友應該還沒有到戴紅領巾的年齡
進入赫魯曉夫時代,隨着國際環境和社會風氣的改變,蘇聯中小學生的校服又開搞了“去軍事化”——男孩子們的軍裝款式變成了休閑氣質的西裝夾克衫和襯衫的組合,女孩子們的裙子,則明顯縮短,頭上的白花,越來越大,愈發誇張。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男生款式進一步休閑化,女生的裙子繼續縮短,白圍裙也出現了一些蕾絲元素,款式更新穎多變,頭上的紗制大白花還是那麼的醒目。
這個時代正逢西方流行叛逆的朋克風,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女生,裙子普遍都很短。
去1970年代,棕色連衣裙配黑色圍裙的蘇聯中學生
平時穿黑圍裙
做活動的時候穿白圍裙
就這樣,沙俄時代貴族的服裝,變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接班人的標準打扮,並不斷結合時代潮流,進行着探索創新。
不過,到了蘇聯解體前的那幾年,在校服上,開始跟西洋人學習,“太空服”式樣的校服一度流行,男女學生都可以穿着,短裙和圍裙不再做硬性規定。
緊接着,進入俄羅斯時代後,1992年,為了表示新國家的價值觀的“自由民主”,俄羅斯聯邦直接取消了統一校服。
後來咱們看到的那些膚白貌美大長腿的俄羅斯女生穿“女僕裝”頭扎大白花,多屬於一種出現在畢業季或者參加典禮、大型活動的“禮服”,帶着些許cosplay的味道。
近二十多年來,俄羅斯和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女生們,日常早就沒人穿“圍裙”扎着白紗花朵去上學了。
女孩們平時是不這麼穿的
學校做活動的時候穿成這樣
畢業季的合影
後來,最近這些年,俄羅斯一些學校又開始恢復校服的傳統,但這回,為了再次向歐洲靠攏,搞得貌似是個“英倫風”。
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中小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大多仍在沿用女僕裝作為禮服,直到最近幾年,伴隨着“去俄化”的浪潮,這些國家的校服和禮服才相繼進行了改動。
本世紀初的烏克蘭小學生禮服,還帶着蘇聯的味道,如今早就完全“歐化”了
像下圖,是哈薩克斯坦的小學生,服裝上就採用了類似“英倫風”的設計,但保留了蘇聯時代的頭扎“大白花”的傳統。
這裡再多說一句那個誇張的大白花。
在咱們眼中,白色帶着不吉利的味道,特別是扎到頭上,往往會令人聯繫到“戴孝”。
不過,換到基督教文化中,白色可屬於一種無比神聖的色彩,象徵著光明和純潔。特別是女孩子,穿白色的衣服,意味着自己靈魂的純凈,比如,白色婚紗,就有這個指代性,自從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在自己的婚禮上穿着白裙子現身後,這個操作就被整個西方跟風,婚紗也被默認成了“純潔無暇”的白色了。
油畫中的維多利亞大婚現場
加之,俄羅斯民族的生活在高緯度地區,冬天光照時間短,這也使得他們對代表光明和冰雪的白色則更加鍾愛。
典型的,像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里,女主瑪絲洛娃最初幾次亮相,都特彆強調了“系著白色的圍裙”,即使身着灰囚服,也堅持在裡面穿上白裙子,不由得讓人心生一種“聖潔感”。
因此,在俄羅斯的文化氛圍中,女孩子戴着大白花,那是很隆重和聖潔的裝扮。至今,大家還能看到,紅場閱兵的女軍校學員們,也會在梳理得一絲不亂的髮髻後,紮上一朵大大的白色紗制花朵——這屬於年輕女性們出席重大禮儀活動的“標配”。
另外,有關蘇聯的校服,除了咱們常見的男生制服夾克和女生短裙和圍裙外,他們還有運動服、少先隊隊服等等,在不同的場合出現。
少先隊隊服,注意大長腿
夏令營服裝,還是大長腿
運動服
不可忽視的還有,當年蘇聯時代的校服,也曾啟發了大量的“兄弟國家”。
既然老大哥都這麼做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小弟們自然也得及時跟進。
羅馬尼亞中小學生在做活動
古巴小學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少先隊員
中國的校服,曾經一度模仿的是蘇聯下面這個相對簡單的款式。
不過,由於咱們當年的國情所限,這些蘇聯式的校服,基本只在大中城市的一些學校出現過,對絕大多數中國青少年而言,這類“洋氣”的衣服只存在於海報和宣傳畫中。
據說,在80-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曾經又恢復了這種款式的校服。
緊接着,就是你我都再熟悉不過的,曾經朝夕相處很多年,雌雄莫辨的面口袋版運動服了。
以至於我上學的時候,聽說外國的校服還分男款女款,曾經感覺很新鮮和羨慕。後來才知道,老早前,咱們中國的校服,也是分男女版的。
可惜的是,原本寓意“發達社會主義”的小短裙、白圍裙被其他文化圈的人們似是而非的定義成了“女僕裝”,並在美國人的手中,增加了濃郁的色情含義,並出現了弔帶襪短裙短袖束腰之類的“曖昧”搭配。
之後,又被日本動漫重複利用,最終,竟成了如今廣為人知的“二次元女僕裝”,整日吸引着宅男們略帶猥瑣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