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下水路還是走陸路,在古時,出門前和出門後都有必須遵守的規則。
首先,挑選吉日出發,秦朝的《日書》甲種和《日書》乙種就是最早關於出行禁忌的簡書;緊接着就要設宴祭祀,對象是各類路神和水神,如唐代《北戶錄》中的船神“孟公孟姥”。
當然交通工具是必須確定的,包括顏色、規格,在《禮記》就明文確定,帝王在春日出行時馬車的顏色為青,夏為火紅,秋為白而冬為黑。
除了這些外還有一樣最為重要的,那就是食物了,若是白天在商業區,或者路途中有驛站的,還可找個地方酒飽飯足,但要是到了晚上或者身處野外,可就只能自我保佑了。
一:左邊是燒雞,右邊是烤鴨,背後還有下酒小菜
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想要增加食物明顯口感的古人除了用鹽、酒、醋、蔗糖這些加工佐料以外,還有花椒、胡椒、茱萸等土生天然好料。
在出門時,古人常會將這些佐料裝好以路途使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還會自己備上鍋、碗等廚具,以及一些保鮮處理過的肉類。
這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止路途中,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小路上可能沒有提供吃食的酒店,或者所寄宿的客棧中一般只供住宿,提供很少的餐飲,但廚房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古人們想要吃飯就得自己下廚,有的是白天會在市集上買一些菜以備用,有的則將從家中帶的食材二次加工,或者就直接吃乾糧了。
1、蒸、揉、晾曬,工序井然:古人出門時肩上常常會挎上一個小圓筐,框中一般都是出門前在家中做好的糗,在《疏》中有曰:“糗,搗熬谷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搗之以為粉。”
這類利用汽蒸、搗碎、揉搓、晒乾加工製作出來的食物其材料可以用大米、小麥,也可以是大豆或者玉米,內容豐富,它們經過最後的壓製成形和風乾後保存時間長,抗飢餓效果也好。
2、以桑皮包上那濃濃肉香:在過去,人們將晾好的肉類製品一般稱之為脯,這是古人在外時最為喜愛的食物之一,它的做法雖然並不算複雜,但需要等待的時間較長,否則容易變質、起菌,甚至腐壞。
而為了解決鮮肉的保質問題,人們主要的辦法就是將其腌制,即給買來或者其它途徑得來的鮮肉先用生薑擦塗,去除腥味;再均勻地抹上適量的鹽;接着放入石制或木製的臼中搗碎,這樣既能讓鹽分充分地被肉吸收,同時也能方便日後食用;然後關鍵一步就是將這些肉沫放入鍋中蒸熟;最後再次以鹽、姜等調味,放入通風處自然晾乾。
脯的原料也是多樣的,有牛肉、豬肉,也有兔肉、羊肉不等。春秋時,在司徒轅頗逃向鄭國的路上,其部下轅晅就從自己的背包中拿出了準備好的稻醴、梁糗和膿脯。
3、壇罐里暢快呼吸的綠白紅黃:“菹,阻也,遂使阻於溫寒之間。”蔬菜是一種普遍難以保存的食材,有較強的季節性和時效性,而三千多年前的菹,作為利用發酵來成功長期保存蔬菜的主要方式,在《詩經》中就有記錄:“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始皇。”
至於可菹的食物那就是多種多樣的了,即有菁菹、茆菹,也有葵菹、筍菹,北魏時期的李崇就十分偏愛韭菹。
事實上,所謂的菹就是利用鹽、醋、米湯,根據想要的口感來調製腌料,然後將蔬菜放置特製的陶罐中封閉起來,使其通過自然發酵而酸化,從而形成了酸脆又多汁的獨特風味。在《兒女英雄傳》中特別寫到:“內造精細糕點,路菜之類,備辦了一些。”
二:前有青山,後有流水,是饋贈,也是天意使然
虎踞龍蟠、乘高居險、背山帶河都是古時用來形容地勢險要的成語,更有屈原作的《離騷》、曹操的《苦寒行》、李白的《行路難·其一》,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屬他的《蜀道難》了,這些詩都是作者對路途不易的感慨,但事有好壞,越是地勢險要的地方往往越能遇到令人為之震撼的美景。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上樹》中的:“日暖上山路,鳥啼知已春。”除了滿足眼觀、耳聽的感受以外,味蕾的飽滿更能帶給路途行人一種充實的滿足感,那些有山、有水的之地通常也是提供肥美新鮮的食材的好地方。
1、蝦粥、蟹粥、魚粥都是陶器粥:除了日常衣物、銀兩、筆墨,炊具也是古人出門時常帶的用品。在宋代之前,陶器則是其中最為實用的一種,雖然不適合用於煎炒。
但無論什麼,只要有水就都能放入其中煮熬,在夏、商、周三代時,人們常用它來煮小米粥,並在其中加以各類野果、野菜、豆甚至是臨水取來田螺、蛤蠣或其它魚蝦等,不僅美味可口,而且其體內豐富蛋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做法也比較簡單、質樸。
即將從溪流、湖塘中抓撈而來的魚蝦清洗乾淨,最重的是將其內臟去除,清理身體中的沙石等,然後直接與米放入器物中加水燒至粘稠即可。在《聖慧方》、《珍珠囊》、《本草綱目》等著作中都有關於制粥的詳細做法。
2、炭燒紅薯、火烤玉米,還有泥土裹雞:在遠古時期,先民們通過採集、耕種、畜牧等方式來獲得食物,但如何將獲得的食物擁有更好的味道同樣也是人們孜孜不倦去探索的問題,在江蘇省有一道聞名遐邇的菜品,名為叫化雞。
這道菜的典故之一就是一名叫花來到村莊,正是飢餓時候卻看到了農戶養的一隻雞,於是偷來將其殺之,就算沒有生火做飯得工具也沒有比填飽肚子更能讓人急中生智的了。
等離開村莊去到山腳,便將其內臟去除,全身塗滿厚泥、乾草,隨後埋入火中煨烤至熟,然後砸開干泥便能聞到飄出的香甜肉味。做法與之相似還有周朝時被譽為八珍之一的“炮豚”。
3、麻餅、雜餅、圓餅都以炙烤成餅:到漢朝時期,人們已經發明了燒餅,相對於其它菜肴而言,燒餅的製作方法最為簡潔,所用食材也最為單一。
比如,溫縣古麵坊的傳統老面燒餅,在村中,人們用老面進行先後兩次發酵,起發後用手揪出小塊;然後揉成光滑麵糰,並將其中三分之一沾上料油,用木杖均勻擀開另一較大麵糰將它包裹其中;接着就改刀出花紋,放在器物邊上進行烘烤,最後撒上糖料即可。
既有勁道嚼頭,有甜酥回味,可謂一道樸素美食。許多朝代,燒餅常常作為軍隊中主要的充饑之物。
三:總結
據《古今注》所記:“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這是漢代流行的“記里鼓車”,依據乘車人的路程遠近收取費用,到了唐宋則出現了多人共乘的交通工具,如“油壁車”、“長車”。
然而相對於交通工具而言,解決溫飽問題卻是沒有這麼容易,白天要趕路,晚上的客棧沒什麼食物供應,從家中自帶乾糧是一種主要的方式,但除此之外想要圖個新鮮就要自己動手下廚了,二次加工所帶的肉類,或是當街買的各種食材,要是到了山上,河中魚蟹、山中野味、空中飛鳥都是滿足味蕾和腸胃的美食,關鍵就在他們的廚藝如何了。
參考文獻
1、《焦作大學學報》
2、《河北教育》
3、《安全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