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浮市鬱南縣號稱“西關甜鄉”,各處鎮村水果品種繁多,品質優異,香飄四季。鬱南的水果產業興旺發達的背後,有着一支科技特派員隊伍在揮灑汗水。在這支科技“輕騎兵”的引領下,鬱南水果產業正沿着科技賦能的道路大步邁進。從品種改良到技術革新,從種植管理到全產業鏈升級,科技的力量讓鬱南水果煥發出勃勃生機。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鬱南縣寶珠鎮的荔枝林,科技特派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孟祥春已經開始了她一天的忙碌。她手持專業的檢測工具,在荔枝樹間仔細查看,時而蹲下身子檢測土壤的濕度與肥力,時而仰頭觀察果實的生長狀況。“這片果園的土壤肥力不均,需要針對性地補充養分。”她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向身旁的果農耐心講解。
初到鬱南時,孟祥春看到荔枝產業面臨樹體老化、品種老舊的問題。針對荔枝產業的狀況,孟祥春團隊迅速開展了“品種改良與老果園改造工程”。他們從各地引進聖糯、仙進奉等7個優新荔枝品種,在寶珠鎮建立了千畝示範基地。新品種配合科學的管理技術,豐產期畝產將是傳統品種的數倍。種植大戶鍾釗良起初對“換種”心存疑慮:“祖祖輩輩都種老黑葉,新品種能行嗎?”孟祥春沒有急於說服他,而是邀請他到示範基地參觀。當鍾釗良看到掛滿枝頭的碩大果實,聽到孟祥春詳細介紹新品種的優質特性與市場前景後,他心動了,主動要求改造自家200畝老荔枝園。今年,他的果園迎來豐收,聖糯每斤25元,仙進奉每斤20元,且仙進奉高產,畝產約1500斤,鍾釗良笑得合不攏嘴:“多虧了孟研究員,讓我嘗到了科技種果的甜頭。”
科技下鄉,讓果農從“靠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孟祥春帶來的不僅是新品種,更是一整套現代化的種植技術體系。“過去種荔枝就是粗放管理,現在才知道要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合理修剪。”果農們參加了科技特派員組織的培訓班後感慨萬千。孟祥春團隊編製了詳細的荔枝栽培技術手冊,採用“田間課堂 + 線上指導”的方式,手把手教果農掌握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孟祥春團隊建立了鮮果的短期冷鏈物流保鮮技術體系,還有加工用果的長期速凍保鮮技術體系,把這些技術在多個企業進行示範和應用推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為解決荔枝盛果期集中、採摘成本高的問題,科技特派員還引進了早、中、晚熟品種搭配種植技術,延長了採摘期,讓果農有更充裕的時間安排採摘和銷售,提高了經濟效益。
科技特派員的工作並未止步於種植環節,他們將幫扶延伸至水果產業的全鏈條。鬱南作為“中國無核黃皮”之鄉,無核黃皮產業同樣存在種植技術不規範、保鮮和加工技術落後等問題。孟祥春回到原單位後仍積极參与鬱南縣無核黃皮產業園科技項目。她針對鮮銷與深加工需求,分別研發冷鏈物流保鮮和長期速凍保鮮技術,並推廣應用。
據悉,為了建立科技賦能的長效機制,鬱南縣還依託“科技小院+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模式,開展基層技術人員和企業人員技能培訓。高校主導的研究團隊紮根農村,為農民提供無償幫扶,提升技術落地效率。
文 | 記者 鄭俊良 通訊員 張健珍 蘇玉英
圖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