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朋友們!探索漢字的時刻到嘍!今天寫的是“豉”字,這可不是個能一下子就弄明白的字,一起來學學吧。
造字本義:
篆文中,“豉”字由“尗”和“支”組成,“尗”字其實是“菽”的省略,代表豆類,而“支”呢,是“技”的省略,表示一種技巧或者手藝。
所以,“豉”字,造字本義就是:用豆類巧妙加工成的調味料。
豉字chǐ的引申義,不僅僅指豆豉,還可以指代其他各種用豆子做的調味品。比如《釋名》里說的“豉,嗜也”,這裡的“嗜”就是指五味調和,需要“豉”來完成,才能讓人吃得津津有味。
豉字可以組成“豉羹”、“豉酒”,也可以是“豆豉”、“面豉”,還有“咸豉”、“鹽豉”,這些都是用“豉”字來表示的美味佳肴。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中,許慎對“豉”字的解釋是:“配鹽幽尗也。從尗支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豉”是一種用鹽和豆子混合發酵製作的食物。
這裡的“配鹽”指的是用鹽來調味,“幽尗”則是指在陰暗的地方發酵豆子。“從尗支聲”說明“豉”字的發音來源於“尗”字,而“尗”在古漢語中指的是豆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對“豉”字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知道“豉”與“尗”(即豆的異體字)有關,這指出了“豉”與豆類製品的緊密聯繫。
《康熙字典》通過引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將“豉”與“配鹽幽尗”相聯繫,這裡的“配鹽”指的是加鹽,“幽尗”則暗示了製作過程中需要在幽暗(即室內溫暖、密封)的環境中對豆類進行發酵處理。
進一步地,《康熙字典》還引用了《釋名》中的說法:“豉,嗜也。”這句話解釋了“豉”之所以被稱為“豉”,是因為它能在五味調和中起到關鍵作用,使得食物變得美味可口,令人嗜愛。這再次強調了豆豉在調味上的重要性。
《康熙字典》還提到了“草豉”和“豉蟲”等說法,但這些與“豆豉”作為食品的含義有所不同,可能是指與豆類相關的其他事物或現象。
讀音:
“豉”字的讀音為chǐ,與“尺”字的讀音相同。《正韻》中,對“豉”字的注音是“尺止切,音此”。不妨現在就試着在輸入法中輸入這個字的拼音,找到它,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記住它的讀音。
含義用法:
① 豆豉:說到“豉”,最常見的意思是一種食品,也就是豆豉。這是一種用熟的黃豆或黑豆發酵製成的食品,可以是鹹的,也可以是淡的。咸豆豉我們常用來調味,而淡豆豉則可以入葯。
② 動物名:除了食品,“豉”還有一個意思,指的是一種浮游在水面的蟲子。這種蟲子體型大如豆,顏色黑亮。雖然這個意思現在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獻中還是有記載的。
③ 古籍中的用法:在古籍中,“豉”字也經常出現。比如《史記·貨殖傳》中提到“鹽豉千合”,這裡的“豉”指的就是豆豉,說明豆豉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