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來臨,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了,每當夏日來臨,小龍蝦便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寵兒,不管是正餐還是夜宵燒烤,人們都喜歡來點小龍蝦。
但是我們在吃小龍蝦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小龍蝦的頭到底能不能吃?
有人說可以那是蝦黃,但是也有人說不能吃,那是嚇屎,那麼小龍蝦頭裡面的黃色物質到底是蝦黃還是嚇屎呢?
很多人分不清,沒搞懂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困擾着無數食客的難題,以後別亂吃了。
一、小龍蝦頭裡面到底是"蝦黃"還是"蝦屎"?
要解開小龍蝦頭部的謎團,首先需要了解其內部結構,小龍蝦的頭部並非單一器官,而是包含了多種組織和器官的複雜結構。
當我們剝開蝦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團黃橙色的物質,這通常被稱為"蝦黃",實際上,真正的"蝦黃"主要是指雌蝦的卵巢和肝胰腺。
卵巢呈現鮮艷的橙紅色,肝胰腺則呈淡黃色至深黃色,這兩部分組織富含脂肪和蛋白質,味道鮮美,是許多食客追捧的美味。
然而,頭部還隱藏着容易被誤食的部分:蝦胃和蝦腸。蝦胃位於頭部前端,與口器相連;蝦腸則是一條貫穿頭尾的細管,內部常含有消化殘渣。
區分可食與不可食部分的關鍵在於顏色:鮮艷的黃橙色通常是可食用的肝胰腺或卵巢,而暗綠、黑褐色或硬質的部分則不能吃。
二、營養與風險並存
小龍蝦頭部確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尤其是被稱為"蝦黃"的部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鋅、硒等。
然而,頭部也是潛在風險的集中地,小龍蝦的肝胰腺作為解毒器官,可能積累重金屬(如鉛、鎘)和環境污染物。
如果想吃小龍蝦的頭,想吃蝦黃,那麼建議大家,要選擇來自清潔水域、規範養殖的小龍蝦,雖然小龍蝦的頭可以吃,也應控制分量,且不宜頻繁食用。
三、小龍蝦的食用指南
1、小龍蝦挑選技巧:
優質小龍蝦外殼呈鮮紅色或深紅色,堅硬有光澤;腹部潔白,無黑斑或淤泥;活動能力強,反應敏捷,相比之下,外殼發黑、腹部臟污或有異味的小龍蝦品質較差,頭部食用風險更高。
2、小龍蝦的清洗技巧:
首先用清水沖洗2-3次,去除表面污物;然後浸泡在淡鹽水中30分鐘,促使吐沙;使用小刷子仔細清潔腹部和鰓部;最後剪去頭部前端約1/3部分,連帶去除胃囊,保留後方"蝦黃"。
3、小龍蝦的烹飪技巧:
烹飪過程中,高溫是保障安全的關鍵,務必確保小龍蝦完全煮熟,外殼變紅,內部溫度達到70℃以上並維持5分鐘,這可有效殺滅寄生蟲和致病菌。
四、飲食文化差異
小龍蝦頭部的食用習慣呈現出有趣的地域差異,在中國,湖北、江蘇、浙江、上海等傳統消費區常有"嗦蝦頭"的飲食習慣,認為蝦黃是精華所在。
而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比如北京,鄭州,長春等地,人們則不喜歡吃小龍蝦的頭,普遍丟棄頭部,只吃蝦尾部位。
了解小龍蝦頭部的真相後,我們不必對"蝦黃"避之不及,也無需盲目追捧,在確保小龍蝦乾淨衛生的前提下,喜歡吃蝦黃就可以多吃一點,如果不喜歡那就不要去吃,自己怎麼喜歡怎麼來,這才才是明智之舉。
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點贊點推轉發走好運,願你有始料不及的運氣和突如其來的歡喜。
本文由餐飲新紀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歡迎留言評論,收藏與轉發,你的每一條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餐飲新紀元全網文章閱讀量突破5億,如果你對餐飲業感興趣,熱愛美食,喜歡創業,有想法有夢想,那不妨關注我們,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解讀餐飲創業、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觀點討論,歡迎大家私信我,圖片來源於網絡配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