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熱愛吃蟹的民族。中國文人有云: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尤其是到了中秋和國慶的檔口,那肥美的大閘蟹,不知道牽動着多少人的味蕾和思緒。
在中國,提到螃蟹,陽澄湖大閘蟹一定榜上有名。實際上,這六個字連在一起,早已成為了一個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陽澄湖大閘蟹的總銷售額,在2020年突破了700億,小小的螃蟹,可是撬動地方經濟的大槓桿。
我叫大牛,來自英國。我很好奇,久負盛名的陽澄湖大閘蟹,是怎麼被養殖出來的?這麼多年以來,陽澄湖的生態發生變化沒有?一代代的養蟹人,各自有什麼養蟹的絕招?
本期《近觀中國》,就和我一起去陽澄湖看看吧。
01
首先我要去拜訪的,是這裡老一輩的養蟹人。我找到了陽澄湖遠近聞名的養蟹狀元——俞三男。
俞三男已有二十多年的蟹齡。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他把自己從養蟹的白丁一點點修鍊成專家。
我跟着俞三男一起去撈試蟹。看它們張牙舞爪的樣子,這可是今年陽澄湖的第一批大閘蟹。
俞三男教給我,區分母蟹還是公蟹,要看它的臍是圓是尖;而要想看一隻螃蟹是否健康,則可以按壓它的後腿,如果按下去很硬,就說明這隻螃蟹很強壯。
養蟹多年,俞三男見證了陽澄湖的很多變化。從六十年代末的散戶養殖到七八十年代開始的人工養殖,到後來圍網養殖試點,近年來對生態問題的重視……
俞三男為什麼能成為“蟹狀元”?我想靠的是他不斷的嘗試和自我挑戰。在大多數蟹農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養蟹思路上時,俞三男就開始了改善螃蟹生長環境的實驗。他為螃蟹試過種植菱角、投放螺螄、移植伊樂藻,還嘗試養殖扣蟹。
扣蟹是紐扣般大小的幼蟹。養殖和培育扣蟹,要耗費不少的錢財和心力。
一開始村民們不理解,因為這些沒人嘗試過。但後來,俞三男取得成功,他的養殖方法被爭相效仿。
02
老一輩養蟹人的堅持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還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怎麼養蟹的呢?
我聽說,因為養蟹很苦,風吹日晒,危險又耗費體力,年輕人們都不太願意養了。不過,依舊有一些人,在從事着這樣的工作。
顧敏是個80後。09年大學畢業後,他去國企求職過,也在別人引薦下找過別的工作,但並不順利。看到家鄉陽澄湖的大閘蟹產業發展得轟轟烈烈,顧敏決定回鄉創業。
為了養好螃蟹、賣好螃蟹,他嘗試過很多方法。比如現在電商物流發達,螃蟹的遠距離寄送成了繞不開的難題。顧敏覺得傳統的泡沫箱容易碎,就想了一個新型的包裝方法。
顧敏:當時我們是給螃蟹加了一個用蘆葦編的荷包,又在箱子里放了冰袋。為了不讓螃蟹有應激反應,還放了一些水草,模擬它的生態環境。結果沒想到,運送的時候冰袋容易刺破,漏的全是黏黏糊糊的水,也失去了保溫效果。草編袋和水草也腐爛了,客戶收到貨打開聞到的都是一股臭味,就打電話投訴,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怎麼才能讓客戶吃到滿意、放心、新鮮的陽澄湖大閘蟹呢?顧敏開發出了一套螃蟹的“溯源系統”。
在我們站的地方,每一個點位都有攝像頭,每一隻螃蟹的養殖情況都看得到。
顧敏:有一次我們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看到大大屏上在播放廚房的場景。當時的概念就是“透明廚房”,那我們也想說,是否可以把這個攝像頭架到我們的湖中,把養殖情況公開化呢?所以當時就想了個透明溯源的概念。
從零起步,顧敏和朋友不知道咋辦,就從在網上上技術論壇充值金幣詢問專家開始,前後花了近百萬的研發費用,終於把系統做出來了。2019年8月,這套系統獲得國家專利,目前正供合作社蟹農和消費者免費使用。
顧敏的很多舉措,比如對現在很火的電商平台的嘗試,老一輩蟹農不太理解。他們覺得陽澄湖的螃蟹品質高、數量少,自然賣的出去。但顧敏認為,電商只是工具,通過這個工具,打造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更廣闊地向外輸送,才是關鍵。
陽澄湖之行,我不僅品嘗到了剛從陽澄湖中撈出來的大閘蟹,更從當地蟹農身上看到:陽澄湖大閘蟹的成功,絕不僅僅是天賜良湖自然條件優越的必然結果,而要更多歸功於一代又一代蟹農的勇於創新、無私分享、不倦發展工藝、孜孜探索新市場。
編輯:陳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