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2025年05月28日22:30:17 美食 4887

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 天天要聞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當下的小米,真有點“六邊形戰士”那味了。

5月27日晚間,小米集團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期內營業收入達到1112.93億元,同比增長47.4%;經調整凈利潤106.8億元,同比增長64.5%,兩項核心財務數據均超出彭博此前給出的預期。

具體到各業務板塊上,可謂“全面無短板”:手機業務一季度國內市場出貨量同比大漲40%,以18.8%的市場份額重回國內市場第一;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加113.8%,可穿戴產品收入同比增加56.5%;汽車業務已接近盈虧平衡。

在財報發布前,二級市場有觀點認為,小米過去幾年鋪墊的利好消息均已釋放,其估值即將得到修正。需要說明的是,相比去年一季度財報發布時,小米股價上漲超過205%。

但這樣一份成績單,成功實現了對股價的“業績托底”。截至5月28日港股收盤,小米股價上漲0.39%,收報51.75港元,基本可以看作初次完成“基本面驗證”的考驗。

那麼小米究竟做了什麼,讓摩拳擦掌的機構難以找到做空支點?看似無懈可擊的增長矩陣,未來是否還存在隱患?

多極發力

在這份剛剛發布的財報中,最讓人驚訝的之處在於,智能汽車可能很快就要為小米養家了。

去年二季度,小米首次公布汽車業務的財務數據,彼時虧損約為18億元人民幣,而到了本季度,虧損已收窄至5億元。按此趨勢推演,小米智能電動車業務極有可能在年內實現盈虧平衡點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營收達到181億元,相當於該業務去年全年營收的55%。

與此同時,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也在沿着高端化戰略穩步推進。

財報顯示,期內小米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達到1211元,同比增長5.8%,創下歷史新高。另據第三方調研機構的數據,小米同期在中國大陸地區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佔比達到25%,同比提升3.3個百分點。

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 天天要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小米本季度在國內市場迎來的“量價齊升”,離不開補貼紅利的刺激。某種程度上,小米甚至算是最大受益者。

至於為什麼這個“潑天富貴”砸到小米頭上,“iot業務”的表現可能會更好地解釋這一點。

財報數據顯示,期內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實現營收323.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58.7%。在小米集團營收構成中,iot收入佔比已經達到29.1%,儼然已經晉陞為一項重要主業。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電領域中,空調產品出貨量超110萬台,同比增速超過65%;冰箱產品出貨量超88萬台,同比增速超過65%;洗衣機產品出貨量超74萬台,同比增速超過100%;

小米的大家電的異軍突起,主要得益於兩個原因:在補貼紅利下,小米“性價比”的特點被進一步凸顯;另外就是在小米軟硬件生態布局下,其“產品套系化”的特徵對於傳統家電市場的碾壓。

有一組數據能很好地說明消費者對於“一站式家居升級”的需求: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小米在財報中加入了“擁有五件及以上鏈接至aiot平台設備(不包含手機、平板、筆電)用戶數。

在過去三個季度的時間裡,這個數字已從1610萬提升至1930萬。

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 天天要聞

這種增長邏輯同樣延伸至平板與可穿戴設備上,當全品類覆蓋與政策形成共振,即便不談生態聯動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僅是“降低用戶決策成本”這一項,都是國內其他廠商難以複製的。

未來仍有懸念

儘管“史上最強財報”的名頭在過去幾個季度不斷被刷新,但就目前來看,小米顯然還未到“躺平”的時候。一個必將面對的挑戰是,當補貼政策結束後,小米還能否維持高增長?

從短期來看,對於手機和iot業務的衝擊一定存在,因為消費電子領域是存在換新周期的,當下的補貼實際上已經透支了未來的需求。

而小米也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一個最顯著的反應是,去年11月,小米在簽約完成的兩個月後,光速動工了位於武漢光谷的智能家電工廠,並計劃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生產。

六邊形小米,或許仍有懸念 - 天天要聞

建設自有工廠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柔性生產,從而將庫存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位。以此來看,小米已經開始在為“過冬”做出準備。

當然,未來紅利期結束後,對於小米來說更深層的考驗是增長邏輯的切換:當消費者恢復價格敏感度後,如何利用生態優勢去盡量減少用戶的流失。

而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小米要如何完成從“從 iot 硬件到 ai 服務的躍遷”。

實際上,小米對於ai的研究從來沒有落下過。

早在2023年8月,小米就率先在手機端跑通了13億參數的本地模型。前不久,小米又開源了推理模型mimo。據悉在數學推理和代碼競賽公開測評集上,mimo僅用7b的參數規模,就超越了openai的閉源推理模型o1-mini和阿里qwen更大規模的開源推理模型qwq-32b-preview。

但現實瓶頸在於:小米 ai 技術的工程化落地進度顯著滯後於研發節奏。以小米的生態體量看,消費者對小米的期待顯然不是“做一款智能硬件”,而是能夠拿出一個數據中台,讓分散在各個場景中的智能設備,實現真正的ai決策。

能否在短期內完成向ai的整體遷移,將是小米接下來的一道“必答題目”。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01412.html?f=qiehao

美食分類資訊推薦

滷味市場規模增速放緩,Z世代成消費主力? - 天天要聞

滷味市場規模增速放緩,Z世代成消費主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紅餐智庫,作者:紅餐產業研究院,原文標題:《〈滷味品類發展報告2025〉發布:市場規模增速放緩,Z世代成主力消費人群》,題圖來自:視覺中國隨着滷味賽道的競爭愈發激烈,滷味頭部品牌承壓前行。它們通過多種策略來積極應對行業變
直擊股東大會|如何穿越白酒周期?古井貢酒董事長梁金輝這樣回答 - 天天要聞

直擊股東大會|如何穿越白酒周期?古井貢酒董事長梁金輝這樣回答

每經記者:張寶蓮 每經編輯:彭水萍5月29日,古井貢酒(000596.SZ)2024年度股東大會如期舉行。雖然臨近端午節,但是今年的股東大會現場依舊來了不少股東。在股東交流環節,許多機構股東與個人股東就公司發展表達了看法。有股東提到,希望明年董事會換屆時班子成員保持穩定;也有投資者關注黃酒等替代品崛起對白酒消費的潛...
端午粽消費回歸理性:平價散裝熱銷 高價禮盒遇冷 - 天天要聞

端午粽消費回歸理性:平價散裝熱銷 高價禮盒遇冷

央廣網大連5月29日消息(記者郅怡婧 見習記者徐子茗 實習生李婉閣)端午將至,大連各大商超粽香四溢。記者走訪比優特、沃爾瑪、大商等超市發現,甜咸粽子佔據主流,鹹蛋黃肉粽、板栗肉粽、豆沙粽等傳統口味依舊穩居“C位”,散裝區人流如織,單價3-6元的散裝粽始終是家庭首選,日均補貨頻次較平日翻倍。大連大商超市的店員...
長沙市民體驗康寶萊營養俱樂部健康管理新模式 - 天天要聞

長沙市民體驗康寶萊營養俱樂部健康管理新模式

十餘位長沙市民代表走進康寶萊營養俱樂部紅網時刻新聞5月29日訊(通訊員 張樂)在“體重管理年”行動推進、“國家版減肥食譜”發布的背景下,“國家喊你減肥”成為熱門話題。近日,十餘位長沙市民代表走進位於四方坪街道的康寶萊營銷人員運營的營養俱樂部,體驗“科學營養+社群陪伴”的社區健康管理新模式。十餘位長沙市民...
雙節資訊丨洋湖天街:4周年慶,長沙零食節開啟消費新體驗 - 天天要聞

雙節資訊丨洋湖天街:4周年慶,長沙零食節開啟消費新體驗

紅網時刻新聞5月29日訊(通訊員 朱暢)5月下旬,洋湖天街外立面再次呈現飽和度拉滿的紅色,醒目的“三折直降”視覺包裝吸引過往路人駐足。5月30日,洋湖天街四周年慶將正式拉開帷幕,恰逢龍湖集團“天街歡搶節”,將全場商品將以直接打折的方式,在5月30日-6月2日為期4天的活動期內集中釋放。“歡搶節”以“直折+獨家”為核...
經典名餚——板栗燒鴨 - 天天要聞

經典名餚——板栗燒鴨

編者按:本公眾號自2016年創立以來,一直關注人類科學(史)、技術(史)、博物(史)三大領域。當下,應部分熱心讀者的建議,我們決定加大對人間煙火的關注,為此特開闢“博物與美食”專欄,不定期轉發兄弟公眾號“廚藝傳家”有關美食與菜肴烹制的文章,以饗讀者,願大家不論何時何地都有一手好廚藝,一個好胃口和一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