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爛不一定會輸,但人狂必有天收。
美國以前張狂慣了,現在的一切就算是報應吧。
特朗普在結束中東之行後,釋放出一個微妙信號,他們想來北京。
他想借一次“和解式動作”,為自己2028年復出鋪路。
可誰也沒想到,中國芯片、綠色能源、馬斯克三連發,直接把“示好”變成了“示弱”。
特朗普的對華算盤,還沒撥響,就被現實敲碎了算盤珠子。
謀求赴京:特朗普“換劇本”?
特朗普曾是“極限施壓”的代言人,關稅、科技封鎖、脫鉤政策,一波接一波。
現在突然要“低頭”?外界一片猜測。
選情壓力、經濟現實、外交孤立,這些都可能是原因。
但更關鍵的是,中國早已不是四年前的中國,而美國也不再是那個“說一不二”的美國。
出口管制沒“卡脖子”,反成“助推器”
過去兩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封鎖堪稱“組合拳”。
芯片、AI、EDA工具、高端光刻……哪一樣不猛?
管制範圍一再擴大,目標只有一個,卡住中國科技的脖子。
但到了2025年3月,美國人卻看到了一個不想看到的發布會。
紫光展銳聯合中科院發布了AI芯片“天樞”。
這款芯片不靠Synopsys,不依賴Cadence,全流程使用國產EDA工具,如華大九天、芯禾科技等完成設計。
從架構到流片,全鏈條國產,這就像原本以為對方斷了氧氣,結果他自己造了一個呼吸系統。
“天樞”不是性能驚世,而是象徵意義驚人。
它標誌着,中國不怕封鎖,能“自我供氧”,這對特朗普來說,簡直是出口管制政策的一記反噬。
綠色能源:美國去中國化,失敗?
芯片之外,另一個領域也出了事,綠色能源。
2025年初,《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全球供應鏈報告。
數據顯示,中國在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片、風電設備等核心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均超過70%。
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就佔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近一半。
美國的目標是推動本土製造,現實是目標實現率不足15%。
2023年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本意是打造“美國新能源中心”,現在來看,更像是“紙上談兵”。
關稅、補貼、產業鏈重組都試過了,但效果不理想。
更多企業選擇通過越南、馬來西亞中轉,最終還是買中國貨。
特朗普曾喊出“製造業迴流”,但現實是,綠色能源這塊地,已經被別人種滿了莊稼。
馬斯克:這次不站特朗普了
如果說“天樞”和新能源是技術上的回擊,那馬斯克的發言就是“情感上”的轉向。
2025年4月,馬斯克在上海AI論壇上發話,“自動化製造、AI工程、電動化系統,中國已經領先。”
這話一出,美國媒體一片嘩然。
這不是中國自己說的,是美國最會做科技的人說的。
馬斯克的評價不止一次,他說:“中國的效率讓我震驚。”還說:“我們在中國的工廠,是全球最先進的。”
這不是商業恭維,而是實話實說。
一個連SpaceX和特斯拉都能搞出花樣的人,說中國領先,那就真得聽一聽。
對特朗普來說,這就像隊友突然調頭,站到了對手那邊。
企業選擇現實,不選“口號”
出口管制的初衷,是讓中國沒有關鍵技術、沒有產業鏈、沒有話語權。
但現實是,美國自己也脫不了身。
2025年第一季度,英特爾宣布繼續擴建在中國的封測中心。
福特也承認,中國是其電動車零部件最穩定的來源地。
這些企業不是在“政治表態”,而是在做“商業決策”。
特朗普若再喊“脫鉤”,不僅企業不買賬,資本市場也會直接用腳投票。
這就是出口管制目前的尷尬處境。
結語|局已下完,棋不由人
特朗普本想通過“赴京”示好,換點外交空間,但中國用芯片、能源、馬斯克三板斧,直接回敬了他一個現實版“你說了不算”。
中國不靠美國芯片了,綠色能源也不聽美國指揮了,連馬斯克都說“那邊更猛”。
出口管制這張牌,曾被視作壓箱底的“殺招”,如今卻成了壓不住、擋不住、收不回的“燙手山芋”。
參考資料:
徐量2025-05-22請求赴京後,特朗普連收噩耗,美出口管制失利,馬斯克稱中國領先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儘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繫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