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越來越難中了!很多科研單位都把基金作為職稱評選的必要條件,因此,對大多數科研工作者來說,基金不中,意味着職稱升級遙遙無期。
如今,高校青年教師申評職稱難,獲國家基金項目仍排隊擇人。
近期部分高校教師職稱評選落幕,一批青年教師獲得國家級項目和成果,卻無緣晉陞職稱,引發熱議。其背後反映了我國高校職稱評審存在的“論資排輩”問題。
國家自然基金有多重要?
對於青椒們,獲得副高級職稱是他們職業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在研究眾多高校的教師職稱評定規則後,我們也能夠發現國家級項目是他們晉陞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當前申請副高級職稱的教師中,幾乎沒有未曾主持或參與過國家級項目的。這種情況在頂尖大學中更為明顯。實際上,有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經驗已經成為了這些大學評選副高級職稱必不可少的條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高校採用“合同制”、實行“非升即走”的背景下,獲得副高級職稱對於35歲左右的青年教師來說就像一條生命線。如果到了35歲時還沒有承接過任何國家級項目,則可能無法晉陞到副高,並且可能面臨事業停滯甚至失業風險。
現在在高校里評職稱究竟有多難?
隨着博士畢業生數量增加,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競爭日趨激烈。達標並不等於過關,實際評審還取決於“人脈”和“運氣”。即使取得國家級科研成果,青年教師也要排隊等待。教師普遍感嘆,年輕就是最大硬傷。
來源:知乎
這主要由幾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評審職數有限,名額緊張;二是評審分多輪,結果看人脈;三是設有年齡門檻;四是注重資歷成果,不看實際貢獻。在非正式規則影響下,青年教師即使成果突出,也難“跳級”晉陞。
近年各地推進職稱改革,採取措施減少非理性因素影響,對青年教師實行更靈活的政策,部分高校開創破格晉陞通道。
圖 | 江蘇省進一步職稱改革
職稱改革,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讓青年教師按實力競爭、走上學術路,是激勵人才、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