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淀老母親的深夜自白
凌晨1點,我蹲在小區 垃 圾桶旁,把一摞摞奧數真題塞進碎紙機。碎屑飄到臉上時,突然想起六年前的那個下午——我挺着孕肚,擠在重點小學諮詢會上,聽着“幼升小簡歷要放鋼琴比賽視頻”的忠告。那時的我絕不會想到,2025年的小升初戰場,會以這樣的方式崩塌重構。
1. 鋼琴十級的孩子,突然成了“裸泳者”
閨蜜連夜給我打電話,聲音帶着哭腔:“剛收到少年宮通知,女兒考了五年的小提琴班,下學期停課了!”她女兒從幼兒園開始每天練琴3小時,就為了那張“藝術特長生”入場券。
新政重鎚:外語、藝術、體育類招生僅限興趣考察,不得測試文化課。某知名附中校長私下透露:“以後特長班只教興趣,和升學半毛錢關係沒有。”
2. 學區房業主,一夜回到解放前
上周末,朝陽區某學區房降價120萬急售的新聞刷屏。業主劉姐在業主群哭訴:“去年咬牙買的‘老破小’,現在連非學區房都不如!”她不知道,更大的雷在後面——
政策炸彈:熱門校超額必須按公示規則分流,多校劃片提前半年公告。西城某重點小學家長親眼見到,同小區孩子被分到三公里外的“菜小”,只因出生月份晚兩個月。
房產中介開始推銷“非學區房”:“這片雖然沒名校,但絕對不踩雷!”曾經被嫌棄的普通小區,突然成了香餑餑。
3. 民辦校“保過班”老師,轉行賣保險了
表姐花了18萬給外甥報的“民辦保錄班”,上周突然解散。機構老闆在退費群里發了個60秒語音:“現在民辦超額100%搖號,找玉皇大帝也沒用!”
生死一線:某知名民辦初中去年招了300個“借讀生”,今年直接被核減50%名額。校長在教師會上嘆氣:“以後得靠教學質量硬拼了。”
曾經的“小升初名師”朋友圈畫風突變——昨天曬“搖號概率測算表”,今天推“中考體育突擊課”,明天賣起了兒童葉黃素。
4. 打工者的孩子,終於不用“跪着上學”
在工地搬磚的老張,今年第一次敢挺直腰板說話:“辦個居住證就能報名,再不用求包工頭開假證明!”他手機里存着教育局發的操作視頻,逢人就顯擺:“你看,這報名系統比搶火車票還簡單!”
破冰之舉:非戶籍生材料從9項減到2項,線上一鍵調取社保記錄。深圳某小學教師說:“以前收材料像查戶口,現在系統自動核驗,家長再不用凌晨排隊。”
心酸對比:我翻出女兒幼升小時準備的材料——5份公證書、3家醫院的體檢報告、2個特長比賽獎狀。而2025年的孩子,只需要一本戶口簿。
5. 二孩媽媽,不再當“人肉GPS”
同學群里,生二胎的莉莉炸了:“老大在城東,老二在城西,每天接送像西天取經!”但上周她突然在群里狂發紅包——新政允許“長幼隨學”,她家倆娃終於能進同一所學校。
溫情轉折:政策剛出時,我們擔心“多孩特權”引發新不公。直到看見文件細則——“長幼同校”不得跨片區、不得擇校,這才鬆了口氣。
莉莉現在每天省下2小時通勤時間,給老二講睡前故事時說:“媽媽再也不用當超人啦。”
後記
碎紙機停止轟鳴時,女兒揉着眼睛出來喝水。她指着滿天星斗突然說:“媽媽,星星是不是不用考試才能發光呀?”我愣在原地,想起這六年帶着她輾轉於奧數班、鋼琴課、英語考級的日夜。
或許這場顛覆,早該到來。
(本文取材於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家長真實經歷,政策細節援引教育部《關於做好2025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
你家孩子屬於哪一類?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