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魏晨曦) “中美兩國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廣闊合作空間,穩定的中美關係符合雙方利益。”多名參加中美智庫人文交流對話會的中外專家說道。
近日,中美智庫人文交流對話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卡特中心總裁佩奇·亞歷山大出席對話會並致辭。

中美智庫人文交流對話會嘉賓合影。中新網 魏晨曦 攝
來自美國卡特中心、昆西研究所、史汀生中心、外交關係委員會、伊利諾伊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南開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中美智庫、高校的5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面向未來的中美關係和世界的穩定與發展”共同研討交流,達成廣泛共識。
美國正“戰略性後退”?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謝韜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標誌性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口號,以及“美國優先”政策引發了多方爭議。他說,當前,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戰略性後退”舉動,其政策重心呈現出由國際事務向國內問題“內向轉移”的特徵。
謝韜還稱,特朗普“2.0政府”下定決心要撼動美國與世界的關係,比如如何與俄羅斯和烏克蘭交流,怎樣處理美國與多方的關係、及其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謝韜補充道,未來,特朗普政府還會採取更多重塑國際秩序的行動,這種行動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將對美國自身和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美國是否真心樂見其盟友與中國攜手應對全球挑戰?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韓召穎指出。
韓召穎說,在“美元霸權”依然主導的當下,全球治理離不開美國的深度參與,未來四年世界格局或將迎來深刻調整,而中美關係的走向將成為塑造新秩序的決定性因素。
中美關係發展要“行勝於言”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強調,當前中美關係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兩國智庫應積極搭建對話橋樑,以務實合作為雙邊關係穩定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於運全指出,雙方應該做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行動派,增進美國各界對華客觀認知;做促進中美務實合作的行動派,為中美各層級交往搭建更多橋樑、鋪設更多道路;做增進雙方青年相互了解和友誼的行動派,培養更多新一代“中國通”“美國通”。
卡特中心總裁佩奇·亞歷山大認為,中美關係並非“零和博弈”,兩國都希望推進政府層面的合作,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實現和平發展和互利共贏。
她表示,“行勝於言”,相信在現有成功合作案例的基礎上,未來會有更多來自民間社會的中美人文交流和對話合作,公眾層面的人文交流正是尋求和展現兩國共享價值的重要途徑。
在卡特中心“聚焦中國”項目高級助理翟樂楠看來,中美民眾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真正走近彼此的世界。
翟樂楠舉例說,從《哪吒2》《黑神話:悟空》等文化IP到小紅書這樣的中國社交平台,中國正在向世界展現多元、創新的面貌。
“系統性變革才能消除矛盾”
“太平洋足夠寬,足以容納中美兩國的友誼,也容得下雙方的共同利益。”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中心副主任、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陳琪說道。
他強調,面對中美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態勢,雙方亟需超越分歧,共同構建更具建設性的雙邊關係框架。
中國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國際政治研究部主任趙海認為,面對全球化進程中的中美結構性矛盾,相互指責無濟於事,這種矛盾需要通過系統性變革化解。
趙海進一步指出,這種變革,一定是通過合作來解決的,“對抗只會滑向衝突深淵——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形式,終將導致兩敗俱傷。”
“事實上,中方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並持續敦促美方,尤其是美國政界人士,拿出政治勇氣、正視事實,一味甩鍋指責只會讓雙方本可合作的重要領域處處受阻。”趙海說道。
多名專家認為,中美合作有利於推動解決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諸多全球治理問題,兩國應繼續攜手發揮大國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