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蘄春縣第五實驗小學清水河校區五年級71名師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蘄春縣高山鋪戰役紀念館,開啟一場沉浸式“場館裡的思政課”,以學科聯動鑄魂育人,在學生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
當語文課本中的“軍神”與戰地沙盤相遇,當歷史硝煙化作音符流淌,當黏土重塑時光記憶……一場別開生面的多學科聯動課程在高山鋪戰役紀念館展開。語文、道法、影視、音樂、美術學科深度融合,以“立體化紅色課堂”打破學科壁壘,讓革命精神跨越時空,在新時代青少年的心中紮根、生長。
語文教師王琳茵執教《軍神》一課,以劉伯承元帥拒絕麻醉的72刀為切口,帶領學生逐句剖析“抓破白床單”“汗如雨下”等細節。當“沃克醫生稱他為軍神”的課文原句與紀念館內泛黃的高山鋪戰役地圖同屏呈現,文字中的堅毅意志瞬間化為可觸可感的信仰力量。胡志娟老師以中隊輔導員的身份依託紀念館文物開發的《高山鋪戰役的故事》,還原劉伯承鄧小平“口袋陣”背後的謀略智慧。道法教師張蕾剪輯的高山鋪戰役實景視頻,炮火轟鳴聲中,學生“穿越”至1947年的戰場,目睹“擔架員以身為橋”“炊事員火線送糧”的震撼場景,淚水與掌聲在展廳交織,學生瞬間感受到了“何為軍神”。音樂教師管亞在課中適時播放《中華兒女》歌曲,當音樂響起時,孩子們的血液開始沸騰。美術教師劉金華擺出了課前師生創作的沙盤《時光記憶》,學生以黏土捏制出微型戰場:染血的黨旗用硃砂點染,一捧樸實的黏土,重現歷史的榮光。
這堂跨學科思政課不僅是教學形式的突破,更是讓紅色文化從單維講述走向立體浸潤的創新探索。同時,也為學校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徑提供了寶貴經驗。校區黨支部書記、校長丁文超說,學校將持續開展紅色教育,並在校園裡開展“尋找身邊的小軍神”活動,推動思政小課堂與學科間大融合,走進思政教育基地,讓思政教育更有深度、更有溫度。正如紀念館留言牆上學生的稚嫩筆跡:“原來課本上的軍神,就是受傷了不喊疼、有鐵一般意志的人。”
來源:蘄春縣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