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有言:“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
兄弟姐妹和外人不一樣,是血脈相連的關係,是人一落地就有的關係。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常常覺得兄弟姐妹還不如外人,甚至自己的災禍,也是他們帶來的。
真正聰明的人,會根據年齡、家庭的變化,改變相處的方式,而不是把傳統的“聚會、送禮”的模式,看得很重。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喜歡談利益,家裡人也不例外。
因此,學會以下幾種相處方式,很有必要。

01
四六定律:孝老,吃虧一點。
明代徐禎稷說了這樣一句話:“夫妻交市,莫問誰益;兄弟交憎,莫問誰直。”
其本意是勸導大家,都是一家人,把利益留住了,也是大家的,不要彼此區分太清楚了。
其實這一句話,也體現另一種含義:家庭里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忍不住想一個問題,誰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最吃虧的那個人。而其他兄弟姐妹,太狡猾了,在虧本的事情上,一溜煙就不見了。
如果是普通家庭,祖祖輩輩也沒有留下太多東西。那麼最大的利益點,就是“誰管父母、給多少贍養費”之類的事情了。
如果管沒有退休金的父母十幾二十年,費用十幾萬。如果父母退休了,要陪護,也要耗費好幾年的時間。
把孝順老人,和遺產分配扯在一起,進行對比,利益點就更大了,矛盾肯定會冒出來。
這時候,大家採用“四六定律”,這禮讓之風,孝老之風,就形成了。
每個人都想,我比對方少拿一份遺產,多付出一份孝老的力量。這就讓家庭,方方面面都有餘有剩。
打個比方:母親生病了,按約定,每個兒女都陪護一個星期,輪着來。
老大打心眼裡,願意陪八天;老二也願意。因此他們在交接的時候,就沒有怨言。
老二願意比其他人多出一千元,老三也願意,這母親出院,結賬就沒有好扯皮的。
千萬不要“五五分”,這絕對的公平,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
包括我們說,父母偏心,誰最自私,都是因為我們追求絕對公平,引發憤憤不平。不求絕對公平,有主動吃虧的心,就好過了。

02
刺蝟定律:平時,離遠一點。
有幾隻刺蝟,在寒風裡瑟瑟發抖,他們情不自禁地聚集在一起取暖。卻因為渾身的刺,把對方扎傷。不得已,他們只能分開,尋找最佳的相處距離。這就是刺蝟定律。
很多兄弟姐妹,都以為大家在一起過日子,就人多力量大,也熱鬧。
尤其是兄弟,還在父母的安排下,一起修建房子。可能房子只有一扇大門,用來進出。
房子也只有一個院子,兄弟共享,用來停車、種青菜等。
有一天,弟弟運來一些木頭,把院子堆滿了。
哥哥認為,院子是共有的,弟弟佔有太多了。因而,爭吵就開始了。
日積月累的矛盾,把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人,變得如仇人一樣。
俗話說:“樹大分丫,家大分家。”唯有分開了,大家才都舒服。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個大家庭里,有幾個人到外地去混了,也會舒服。
和我同村的小劉、大劉,依靠祖上留下的十畝柑橘,賺取生活費。
每個人經營五畝,收入只是夠溫飽。不見發財的跡象。
大劉家的媳婦,常常因為收入低,罵罵咧咧。小劉家媳婦,就以為是罵她,因此就對罵。
去年,小劉帶着媳婦,去東莞打工,把柑橘也給大劉管理。這樣一來,小劉的收入多了,大劉的收入也多了。小劉回家過年,大劉還熱情招待。兩家媳婦都很滿意。
兄弟姐妹關係再好,也不能一直是一家人,而是要分家,還要保持距離。很多矛盾,眼不見為凈;很多收入,要對外求。
有距離才會有尊重,有朦朧的美,有尊重才有長久。

03
慢馬定律:幫忙,只限一點。
一個商人,牽着兩匹馬去送貨。
一匹馬馱着貨物,走得很快;一匹馬磨磨唧唧。
商人就把慢馬身上的貨物,都放到快馬身上,想着早點趕到目的地。
慢馬見狀,就偷着樂,以為自己贏了。
到了集市,商人想,既然一匹馬就可以馱所有貨物,那慢馬還有什麼用。想完了,把慢馬送到了屠宰場。
這就是慢馬定律——兄弟如十個手指,不會一樣齊。有人迅速致富,有人懶惰到底。
按照老一輩的想法,多幾個兒女,可以互幫互助,在哪裡都不會太難。
兒女們長大了,參差不齊。那些混得好的人,總是去幫助低處的人,這不是愛護,而是“嬌生慣養”,或者是縱容。
最可怕的是,幫助兄弟姐妹多了,也不會被感激。對方認為,一家人,就應該如此。
一些人,長期好吃懶做,也不學習,因此我們不要去幫助。非得幫,就是給他一兩天的伙食費。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滋養一匹慢馬。設定幫助的底線,逼着對方自己想辦法。一開始對方會怨恨,但是後來會感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學會放手。

04
我們常常說:“沒有規矩的家庭,比沒錢更糟糕。”
那麼,四六定律、慢馬定律、刺蝟定律,就是一個家庭重要的規矩。
按照規矩去做,看似沒有人情味,其實是把人情用得恰到好處,把關係延續最長久。
兄弟姐妹,聚會、送禮,都是表面的關係,要關係深厚,就要深層次思考。
很多時候,冷淡一點,也是家庭的愛護。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