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的潘傑,從小被父母寵愛。
父親是高級教師,雖嚴厲但缺乏教育孩子的執行力,母親更是無底線縱容,潘傑的日常生活被雙親包辦。
初中時就開始沉迷遊戲,高中復讀兩年考上大專,住校時生活還不能自理被同學嘲笑“巨嬰”。
畢業後潘傑拒絕工作,成為“啃老族”,躲在家裡玩遊戲,用父母的養老金給遊戲充錢。
相親59次均失敗,因為他明確跟女方提出婚後自己什麼都不想負責,因為自己是優質男。
母親看到37歲的潘傑整天不務正業,甚至有時候吃飯還要人喂,一氣之下拔掉了電腦電源,
然而,這個行為激怒了潘傑,他把母親推倒致其骨折。
最後父親領著兒子去醫院檢查,發現他患上了偏執型人格障礙。
何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行為特點常表現為:
固執、敏感多疑、過分警覺、心胸狹窄、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拒絕接受批評等。
這些癥狀會深深地影響着個體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
潘傑悲劇的成長過程始於父母,父親雖然權威但低效,存在教育缺位,母親只會通過滿足物質需求和情感放縱來培育孩子。
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提出“偏執-分裂樣”的心理結構,它指的是對客體的體驗極端化:
若需求被滿足,則將客體視為全好;若未被滿足,則視為全壞。
原生家庭雙重標準的拉鋸戰使得潘傑發展出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母親縱容他時,他就陷入了病態的共生依賴。
世界是“全好”的,父親的嚴厲又打破幻覺,依存關係遭遇挑戰,世界是“全壞”的。
人格發展的心理學解讀
潘傑對外界的不信任和猜疑是由早期混亂的養育環境造成。
當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重大衝突時,孩子會自動成為家庭焦慮的替罪羊。
潘傑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自主性發展的關鍵期,可父母的替代性自理剝奪了潘傑探索世界和認識自我的機會。
當成長阻力被消除,他甚至都沒有發展好基本的生活技能,心理階段一直停滯在“全能自戀”階段:
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具備的心理,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
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
潘傑的自我邊界始終是模糊的,沒有發展出獨立的心理邊界和自我認同,從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分離:意識到自己與照顧者是不同的個體。
個體化:形成獨特的自我認知、情感和價值觀。
他在進行自我誇大時,改變不了現實里無能的事實。
59次的相親,他傲慢地認為,別人都要來遷就他,他沒有照顧別人的義務和職責。
本質上是在尋找父母的替代品,接管過父母以往的行為模式繼續照顧他,將他人看成是自身需求的延伸。
遊戲成癮與現實逃避
沉迷遊戲的行為是一種補償,因為現實生活已經被父母包辦。
潘傑缺失的自我效能感只能從遊戲中獲得,將虛擬世界中的確定感和控制感作為現實挫敗的替代性滿足;
極度混淆的遊戲與現實邊界能彌補他在現實社會中的價值缺失感。
這裡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或達到特定目標的信心和信念。
遊戲里越成功,對現實世界就越具有否定性和敵意,他會因為母親拔掉插頭而毆打母親。
哪怕知道母親患糖尿病且有多種併發症也絲毫不手軟,父親勸說他時,他威脅道:“不想受傷就多練練。”
哪怕父母擔心自己離世以後兒子無法獨立生存,潘傑也直言不諱只為沒錢難過,不會為父母去世傷心。
潘傑在現實里,已經喪失健康的反饋機制,他只會攻擊和逃避。
就這樣潘傑建立起了頑固的認知行為框架,正常人對他“巨嬰”的評價被他認為是惡意羞辱詆毀。
他扭曲誇大了直面現實的挫折險阻,通過遊戲癮維持虛假的全能感。
別人的干預都會被他當成對自己的控制和脅迫,會採取極端手段來維護自己那另類的自主權。
這種具有高度穩定性的病態結構持續了37年,進階成了偏執型人格障礙。
這個案例也給想培育孩子的家庭敲響了警鐘,無條件的物質供應並不能掩蓋精神上的貧瘠。
沒有邊界的溺愛極具破壞性,人格的健康成長需要邊界的平衡。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