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小時候覺得長大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買零食,結果某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現在更愛低鹽少糖。還有人說,以前遇到事都是打電話問父母該怎麼辦,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父母拿不定主意時,開始打電話問他了……成長這個詞,就在這一點一滴中具象了。
今天的《夜讀》,一起聊聊“哪一刻,你突然發現自己長大了”。
成長是——
“在零食區默默伸出又收回的手”
成長是一場身與心的變化。總有那麼一刻,我們發現自己與從前有很大不同。我們會有機會理解那些曾遇見的人和事。這種變化所產生的連環效應,是成長這件事最有趣的地方之一。
@zhy
我已經開始買各種糊糊了。玉米糊,山藥糊,小米糊……必須是不另外加糖的。
@h.guan
小時候,媽媽讓我睡午覺,像要我命似的。現在,不讓我睡午覺,就是要了我的命。
@gin
突然覺得奶茶、蛋糕、火鍋不再像以前一樣有致命吸引力,反而被窗外的陽光、草地、大樹引走了目光。
以前周末在床上躺兩天刷手機“療愈自己”,今天在家吃健康餐,到健身房鍛煉完,泡一杯溫熱的紅茶到公園晒晒太陽,感覺活過來了。
@花兒開
小時候看電視劇總是追不完,想着長大了沒人管得了我,我要把這些沒看完的都看個遍。然而長大後,卻發現已經忘了要看什麼。
@azura
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聽歌能聽懂歌詞了,或許這就是長大了……
成長是——
“走出父母投下的影子”
成長是一段重塑關係的旅程。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的身影總是走在我們前面。當我們跨過父輩的肩膀,將重新為彼此的關係領航。
@松聲晚窗里
小時候吃飯比爸媽慢,每次都是他們等我吃完。但有一次我發現,自己吃得竟然比他們都快。在等着他們吃完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好像長大了。
@蝸牛吃葡萄
兒時最愛的烤雞端上來,此時雞腿不是我的,雞翅也不是我的。
@aoba
小時候我爸媽總說我挑食,但我從不這麼覺得。自己出來住之後,反而覺得偶爾來我這兒的父母有點挑食,因為這倆人永遠不吃我做的茄子、土豆和豆角。
某一天我思來想去,突然得悟“天機”——原來所謂的大人不挑食,只是不買自己不喜歡吃的菜而已。
成長是——
“一場與自己的和解”
成長也是將自己重新養育。當我們腳下的世界不斷延展,當我們的經歷不斷增加,我們會擁有更多判斷對錯的能力,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變得更強大的我們,會擁有對挫折一笑而過的勇氣。
@毛絨絨牟容容
以前真的很在意別人的眼光,也很在乎自己是不是“合群”。同學之間流行的東西我一定會去了解,即便自己並不感興趣;網上流行的穿搭我也會學一下,即便自己並不喜歡……
直到某一天發現,即便我跟不上朋友的話題也不會被大家疏遠,就算穿陳舊的運動衣上街,也不會被他人投以異樣的眼神。發現這件事的時候我突然明白,為什麼都說成長的第一步是“自我接納”。
@meeka米卡
小時候,覺得忘記寫作業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時候,覺得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是天大的事。戀愛的時候,覺得跟喜歡的人分開是天大的事。
現在回頭看,那些曾經覺得艱難的時刻,都已經成為過去,本以為過不去的坎兒都已經過去,“輕舟已過萬重山”。
@花栗鼠花花
在意識到“沒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先原諒自己”的那一刻,我覺得這就是“成長”吧。
關於為什麼很多人長大就不愛吃零食了,deepseek的答案是:“成年後對零食的冷淡,是生理需求、心理動機和社會角色轉變的綜合結果。”但反過來說,其實,當我們的生理狀態、心理動機和社會角色同時發生改變,也就意味着,“成長”這件事切實地發生了。
所謂成長,指的不僅僅是離開家獨自生活,讓不斷變化的身心改變我們味蕾和喜好,讓所見所聞拔高我們對於快樂的閾值,在照顧下一代的過程中理解我們的原生家庭,更是我們如何成為自己的過程。如何更好地成為自己,是成長這件事所有的“變化”之中,唯一恆定的部分。
有人說,成長就是不斷地自我建構,如同細胞的分裂和代謝,我們在行走時會放下一些什麼,又不斷得到一些什麼,由此不斷地形成新的自我。
我們也許不再對兒時的零食感興趣,但我們學會了如何為自己好好做一頓飯;小時候簡單的快樂如今也許再難重現,但我們學會了通過處理困難任務獲得延遲滿足;我們逐漸脫離父母投下的影子,帶着前半生獲得的東西更勇敢地牽起未來的手……
遇見,獲得,失去,成長,釋懷……成長一事,從不僅僅是“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而是“我與舊事歸於盡,來年依舊迎花開”。成長的過程,是學會解讀失去,是有意識地自我養育,是進階式的自我接納,是一次又一次的新生。
祝每個明天的我們,都是更好的自己。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