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好多人都熱心腸。總想着給別人出主意,幫着解決難題,覺得這是對別人好。確實,適當關心能拉近關係,讓人心裡暖乎乎。
可現實中,有人太愛操心,最後沒得到感謝,反倒引發矛盾。為啥呢?因為好多時候,咱們所謂的操心,就是自我感動。其實啊,就算關係再好,操心別人也得遵照一些原則。
操心別人,多半是自我感動,關係再好,也要遵照這些原則!
(一)明確底線,不過度插手
人際交往中,明確底線很重要。別越界插手別人的事,不然咱們的“操心”,可能變成對別人生活的干擾。
作家村上春樹說過:“他人就是他人,咱不能隨便進人家精神領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軌跡,處事方式也不同。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
生活中,有些老人愛干涉成年子女小家庭事務。子女夫妻間有點小摩擦,挺正常的事,老人非要介入。按自己想法評判對錯,還要求子女聽自己安排。
工作中也一樣,有的同事愛對別人工作細節指手畫腳,哪怕人家工作方式沒影響進度。
這種越界插手,看着是熱心幫忙,其實侵犯了別人邊界。每個人都想掌控自己生活,別人強行介入,會讓人覺得不被尊重,沒了自主感。
所以說,不管關係多好,都得明確底線,別過度插手。這樣咱們的關心,才是對方需要的,關係也能健康長久。
(二)換位思考,理解對方需求
很多時候,咱們自認為的操心,不是對方想要的。這就得學會換位思考,明白對方真正需求。
鄰居張大爺和李大爺是多年老友。有次李大爺生病住院,張大爺很關心,天天去醫院,還買不少保健品。可李大爺家境一般,這些保健品貴,他心裡過意不去。
而且李大爺真正需要的,是有人陪他聊天,解解住院的悶兒,順便幫忙照顧家裡花草。但張大爺沒站在李大爺角度想,就按自己想法“操心”。
要是張大爺能換位思考,了解李大爺實際需求,比如每天陪他嘮嘮,幫忙處理花草,這關心肯定讓李大爺更暖心。
家庭里也如此,父母有時按自己想法,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覺得這是為孩子好,是操心。可孩子可能更想有時間做喜歡的事,像畫畫、踢球。
父母沒換位思考,孩子不領情,還可能引發親子矛盾。
只有站在對方角度,理解他們需求,咱們的操心才不是自我感動,能切實幫到對方,讓對方感到溫暖。
(三)先顧好自己,再去幫助他人
生活中,有些人自己狀況一團糟,還非要操心別人。其實,得先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精力真正幫別人。
就說社區志願者王大媽和劉大媽。王大媽身體不好,家庭經濟緊張,家裡瑣事也多。但看到社區幫扶活動,就不顧自身報名參加,想操心貧困家庭的事。
結果,自己生活更亂,幫扶工作也沒做好。
劉大媽不一樣,她先調養好身體,把家裡事務安排妥當,努力工作改善家庭經濟。自身條件穩定後,積极參与社區幫扶活動。
因為狀態好,她不僅能給受助者物質幫助,還能給予精神鼓勵支持,真正有效幫助他人。
先顧好自己,不是自私。只有自己生活穩定良好,才能更好關心他人,提供的幫助才有質量,這樣操心才不是自我感動。
創優咖情感寄語:
操心別人要講原則,不然容易自我感動。
孔子在《論語》里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不光這樣,己之欲,也彆強施於人。咱們關心他人,得尊重對方意願需求,這樣關心才有意義。
關於咋正確操心他人,給幾條建議:
(1)操心前問問對方,看人家需不需要幫助,尊重意願。
(2)學會傾聽,從對方話里了解真實需求,再關心。
(3)不斷提升自己,有能力精力關心他人,讓關心更有效。
希望大家都掌握正確操心方法,讓人際關係更和諧美好。有感觸的朋友,能留言和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