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很多家長的眼裡,喜歡用“智商”來定義孩子的“前途”:覺得孩子聰明將來就有出息,而不聰明的獲得成功的概率不大。
更是在步入學齡期後,通過孩子在學習能力和成績上表現來判斷。一旦孩子成績不好、學習能力差,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聰明、讀書不厲害、腦子不靈活。
然而縱觀一些比較出色的企業家和功成名就的人,他們有的智商卻不是那麼拔尖,最後卻取得了成功,比如著名企業家——馬雲。曾參加過3次高考,而且三次都沒有達到分數線,最差的時候數學成績只有1分,位列浙江省倒數第三。然而並不影響,他日後等上首富寶座。
所以,以“智商”斷定孩子未來成功與否太偏激了。著名模式米歇爾(Walter Mischel)博士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棉花堂實驗,通過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很顯著的事實: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孩子具備強大的自控力。
斯坦福大學“棉花糖實驗”:自控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實驗過程:讓一群4歲的孩子坐在桌前,每個人前面放着一顆棉花糖。研究員對孩子說“我現在要離開房間,如果你在我離開後留吃掉,那就只有這一塊;但是如果你能等我回來再吃,那我就再給你一塊。”
實驗結果:15分鐘後,研究員回來了,發現,有70%的孩子選擇不假思索吃掉了第一塊棉花糖,只有30%的孩子選擇了等待,拿到了第二顆棉花糖。
事後米歇爾對這群孩子做了跟蹤調查,當參加實驗的孩子18歲時,那些等待時間長的孩子,學業成績明顯超過了等待時間短的孩子;他們的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平均高出210分;其它方面也顯示出優勢,比如社交能力更強、事業成功、家庭和睦、體質指數更勝一籌。
實驗結論:
從這個實驗結果中,我們不難得出:自控力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縱觀身邊的一些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所謂的學霸、精英、成功人士,他們都有着一個共性,那就是“自控力強到變態”。他們的計劃就是用來執行的,而不是來安慰自己的。
何為自控力?
說到自控力,這是一種天生就有,但很難培養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數普通人自控力都比較差,比如明明知道晚上吃東西不健康,還是要吃;明明想要考高分,卻沒辦法好好複習;明明想多陪陪孩子,卻到家就躺着玩手機……。
關於自控力,家長要有兩個清晰的認知:
①自控力是一種“天生能力”:已經有心理學研究證實“自控力它真的是天生的”,來自大腦前額葉皮質,由人大腦中的生物能力決定。
②自控力“用進廢退”:自控力也是一種“肌肉模型”,像肌肉一樣,用進廢退。如果你天生有較強的自控力,但是後天不訓練也會退化;如果你天生自控力不好,但加強訓練,也能變強。
既然自控力對孩子這麼重要,那麼該如何提升自控力?
在訓練孩子的自控力上,有些家長喜歡用“延遲滿足法”,即孩子給你提出要買什麼的需求時,等待一段時間後再滿足他。這種“他控”的方法起到的只是短暫一時的效果,長期下來,孩子自控力得不到有效訓練。
“自控力”,要求的是孩子主動且自覺地練習控制能力,效果會比被動型延遲滿足好很多。具體該怎麼做呢?以下提供3個方法:
一、遊戲訓練
請跟我一起做:適合3歲左右的低齡孩子,讓孩子跟着大人一起做動作、說話、表情。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會集中精力跟着學,達到意志控制行為的最佳練習。
躲貓貓、木頭人、誰先笑:這些小遊戲能夠有效訓練孩子沉住氣,培養孩子自控力發育,。而且在遊戲情景里,孩子會更樂意主動控制自己。
二、短暫等待
刻意製造這樣的機會:“媽媽還在忙,5分鐘後再幫你,可以等一會嗎?”“這個問題媽媽還不知道,能讓媽媽想一會,5分鐘後再告訴你答案好嗎?”
短暫的等待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還有很強的現實作用,就像在社會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你求助後立刻給予幫助的。短暫的等待,還能慢慢改掉孩子的急性子哦!
三、不干擾、不打斷
孩子的自控力在自然發展時,會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那就是通過自言自語來讓自己專註。比如孩子穿鞋,會自言自語地說:“先把腳腳放進去,再把貼貼貼好”,喃喃自語地說出媽媽交給他的每個步驟。
這個過程不僅是孩子在記憶,更是把原本需要老師、家長的指令變成一種“自控”行為。此時千萬不要打擾或打斷他們。
自控力是有限的,同時在面對誘惑時,自控力又在損耗。所以想要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你就得讓他真正被自己內在驅動、樹立自己感興趣的目標、養成了自控力習慣。
CiCi媽寄語:關注CiCi媽媽說育兒,專註於家庭教育知識分享。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CiCi媽點個贊並分享給更多的人!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關注並私信我,看到都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