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廣:“老講解”成了我的另一個名字

2025年05月08日16:40:25 育兒 5207

5月初,“瓊崖革命的搖籃”定安母瑞山,逐漸升騰起夏日熱烈的氣息。7日午後,88歲的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終身名譽園長、義務講解員王學廣戴上老花鏡後,又從書堆里翻出了一沓紙頁,可以明顯看到,其中半數已經泛黃。

王學廣:“老講解”成了我的另一個名字 - 天天要聞

王學廣正在翻看關於他的報道。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豌 攝

“這是我收集的《海南日報》剪報,都是有關我或者母瑞山的報道,我時不時就會拿出來看一看。”由於不少報紙年份已久,王學廣翻閱得十分小心,遇到折起來的長篇報道,就會先掀開一個小角,直到確認是要找的那一篇,才慢慢地將其抽出來。

從2005年首次在《海南日報》報道中出現,到成為《海南日報》的“常客”,再到成為《海南日報》微電影《老講解》的男主角,王學廣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擔任義務講解員24年,其中20年都被《海南日報》見證。

倏忽之間,20餘年光陰已逝,王學廣用一腔熱情把母瑞山的故事講給了許許多多的人,《海南日報》也用不同的方式把王學廣的故事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20年報道,讓他走入大眾視野

2005年,一篇關於“母瑞山掀起參觀熱”主題的報道出現在《海南日報》上,提到了王學廣的名字。雖然當時並不是關於他個人的故事報道,但正是從這裡開始,慢慢就有更多媒體、更多人關注到了他。

從那時至今,在不同的關鍵時間節點、從不同的角度,海南日報歷任記者反覆書寫王學廣於2001年退休後,毅然選擇到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當義務講解員的故事,王學廣也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許多人慕名而來,點名要聽他的講解。24年來,王學廣累計進行5000多場講解,輻射28萬聽眾,最多的一次,一天講解了16場。

2016年以前,王學廣的講解教室在紀念園一角的一間屋子中。這間屋子四五十平方米,如果擺滿塑料凳,最多能擠下100個人。教室里沒有空調、沒有電扇,往往是一堂課講下來,王學廣講得滿頭大汗,擠在一起的學員聽得滿身大汗。“有一次一下子來了240人,教室坐不下,大家就只能搬着凳子轉移到教室後面一棵大樹下聽講。”王學廣說。

現在則已然不同。2016年,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擴建,一座全新的兩層樓作為主展館拔地而起,當年的講解教室變成了紅十字急救安全屋,原來的兩層樓展廳變成了兩大間講解教室,不僅配備了立式空調,桌椅,也安裝了投影儀和投影屏幕。

新館成立後,相比從前聽眾以黨員幹部為主,慢慢地,以中小學生為主的研學活動越來越多,這些年,全省眾多中小學都在此開展過紅色研學活動,同樣都是點名要聽王學廣的講解。

讓“老講解”成了他的名字

這些年,隨着知名度不斷提升,走在街頭巷尾,王學廣常常能被認出。不過,有個變化是,以前大家會叫他“王館長”“王園長”“王老師”等,但從2021年之後,“很多人都叫我‘老講解’,這成了我的新名字。”想到這件事,王學廣忍不住笑着說。

2021年6月,定安縣委宣傳部與海南日報新媒體合作拍攝微電影《老講解》,以王學廣為原型講述其“傾半生之情,為信仰發聲”的事迹,影片一經海南日報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台推出後,迅速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全網傳播量超百萬,新華社、學習強國等平台轉載。2021年12月,海南日報文化周刊整版刊發報告文學作品《不老的老講解》,再次加深大眾對“老講解”的認知度。

拍攝《老講解》時,正值夏日高溫,“當時我83歲,大家都特別照顧我,每換一個拍攝地,就有人主動給我搬凳子、扇風,拍攝所用的服裝也是團隊到我家裡一件件挑選出來的。”王學廣說,這個約20人的拍攝團隊,從腳本製作到現場導演,工作的每個細節,都讓他同時感受到了專業與溫情。

說到《不老的老講解》,王學廣則特別提到了當時的採訪記者李科洲。“他當時專門住到離我家100多米的地方,每天一早就來我家裡,我走去哪裡,他就跟到哪裡,連續跟了3天。”王學廣說,這種跟蹤並不容易,因為按他的生活習慣,多年來,他每天早上6點多就起床吃早飯,7點左右到紀念園,然後在園中散步45分鐘,為做好講解鍛煉體魄,之後根據當天的講解安排開展工作,“採訪得很細緻,報道一發出,很多朋友打來電話問候我。”

而王學廣,也在這兩次報道後,喜歡上了“老講解”這個新名字。“這可是一種榮譽。”王學廣說。

生命不息,講解不止

“這是我們的鎮館之寶,有時候只在這個位置,我就能講20分鐘。”5月7日,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展覽館中,饒是嗓子正在發炎,王學廣還是忍不住把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帶到了以《艱苦歲月》為名的雕塑之前,詳細地講述背後的故事。

24年講解,他早已與每一件展品、每一段與母瑞山相關的歷史結下了深厚的情意。

這些年,王學廣在不同時間對媒體講過不同的講解心愿,從講到建黨100周年,再到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現在,前兩個願望都實現了。我的第三個願望是,在身體條件許可、組織上需要的情況下,生命不息,講解不止。”王學廣堅定地說。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豌

(來源:海南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校門口的鏡子:媽媽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 - 天天要聞

校門口的鏡子:媽媽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

作者 | 張可沂伽放學時分,校門口的奶茶店總上演着微型人生劇場:妝容精緻的林媽媽被女兒同學誤認為“姐姐”,而穿着家居褲的王阿姨則被兒子要求“以後別來接我”。這些場景折射出一個教育真相——母親的形象管理正在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
爸媽每天多說這2句話,孩子內心越來越強大 - 天天要聞

爸媽每天多說這2句話,孩子內心越來越強大

大家好,我是辣媽不知道你們發現了沒有,有時候,我們隨口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強大的種子,讓他們的內心越來越堅韌。爸媽每天多說這2句話,孩子內心越來越強大!這兩句話,就是這樣的魔力源泉。 “我相信你可以”這句簡單的話語,卻蘊含著無盡的鼓勵和信任。信任不是廉價的誇讚,而是對孩子潛能的“莊嚴托...
李佳琦回應媽媽直播帶貨:她說她正是拼的年紀 - 天天要聞

李佳琦回應媽媽直播帶貨:她說她正是拼的年紀

5月5日,美腕旗下“所有爸媽的幸福家”直播間開播,知名網紅主播李佳琦的媽媽李文利受邀參加直播。據悉,李佳琦近日在直播中表示,“我媽現在當主播了,你們跟我媽說一下,讓她就是嚴謹講話,因為我媽比我還誇張……”他展示直播間畫面並稱他媽媽在賣黃金。
王學廣:“老講解”成了我的另一個名字 - 天天要聞

王學廣:“老講解”成了我的另一個名字

5月初,“瓊崖革命的搖籃”定安母瑞山,逐漸升騰起夏日熱烈的氣息。7日午後,88歲的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終身名譽園長、義務講解員王學廣戴上老花鏡後,又從書堆里翻出了一沓紙頁,可以明顯看到,其中半數已經泛黃。 王學廣正在翻看關於他的報道。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豌 攝 “這是我收集的《海南日報》剪報,都是有關我...
萬米高空2歲娃食物卡喉 呼吸困難 - 天天要聞

萬米高空2歲娃食物卡喉 呼吸困難

▲希希轉危為安。 ▲卡住希希喉嚨的奶塊。 台海網5月8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通訊員 林偉健)5月2日15時20分,廈航MF8467杭州—貴陽航班上,一場生命救援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