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位大師是沿着別人的腳步前行,只有開闢出一條獨屬於自己的新途徑,才有可能通往神聖的殿堂……
馬仕祥是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藝術創新與學術深度重要代表性藝術家,其藝術生涯橫跨蠟染、油畫、岩彩畫等多個領域,作品融合科學探索與藝術表現,尤其在《屯堡•流逝的遺痕》長卷,《地球之痕•海百合》長卷及海百合系列題材中展現出的獨特視角。

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其成就與貢獻:
一、藝術成就
馬仕祥以古生物化石“海百合”為靈感,開創了“海百合”繪畫新題材,通過礦物質顏料展現其生命歷程與地質變遷。
二、代表作品
《屯堡•流逝的遺痕》油彩、礦物顏料,規格:長3100cmx高100cm(無分段);《地球之痕•海百合》岩彩畫、規格:長2138cmx高120cm(無分段)
三、創作理念
他將學術研究與藝術表達深度融合,注重挖掘古生物背後的科學內涵。例如,通過岩彩畫展現海百合在缺氧海水中的死亡沉積過程,賦予化石“生命動態”的再現。
四、學術貢獻與跨界融合
1、岩彩畫與現代綜合材料結合,突破傳統繪畫的平面局限,例如,在《地球之痕•海百合》中採用大尺幅無分段長卷形式,增加視覺衝擊力。
2、海百合作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推動古生物化石的科普傳播。例如,通過繪畫揭示海百合作為“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過渡分水嶺”的科學意義。
五、藝術生涯
1974年學習繪畫,1985年從事蠟染藝術創作,作品曾在中央電視台1、2、4台、貴州電視台、安順電視台及其它媒體報道,2006年開始畫油畫,2008年舉辦《馬仕祥風景油畫作品展》2010年就讀中國美術學院……

《海百合——天降之物》岩彩畫、規格:60cmx80cm
六、藝術評價
薛永年:馬仕祥先生無疑是當代畫壇中一位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的畫題博涉多優,技法純粹精諶,極為可貴的是他的美術創作不僅具備令人讚歎的精湛技法,還擁有學術研究的獨特視角,他創作的海百合系列作品讓中國當代美術擁有了新的創作素材和表現形式,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思考方向……
王雄飛:從中國美術學院回到本土,歷經十年的藝術探索,馬仕祥雕琢出了獨屬於他的繪畫語言,通過海百合等一系列作品,把以往所學的技法與岩彩進行融匯,突現了藝術探索上的飛躍和審美上的升華,追求自己樸實生活中的藝術形式感,在岩彩畫領域中獨樹一幟……
史峰:油畫創作有畫法統一化的現象,不同的畫家因為掌握着同樣的畫法,所以無論創作何種題材,都難免有同質化問題,所以畫法的創新就成為突破油畫同質化的出口,觀賞當代著名畫家馬仕祥先生油畫作品,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特點一目了然……
黃玉海:馬仕祥在當代畫壇,是獨立的在,他有獨特的文化思想,有獨特的畫理研究,有獨特的作品呈現於世界!他能在獨特的美術空間里,創作生成獨特的審美印象,有文化的機緣在起作用,有藝術的痴情在作推動。所以他畫的《屯堡•流逝的遺痕》作品和海百合系列作品,不僅是美術層面上的孤標塵外,獨一無二,更是文學文化科學相互支撐結晶而成的六百年的國家記憶,還有六億年的地球訊息……

《海百合——緣圓》岩彩畫、規格:40cmx50cm
七、馬仕祥對後世藝術家的引響
作為當代藝術領域的翹楚,其藝術實踐與創新理念對後世藝術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開創綜合材料繪畫的新範式
馬仕祥從蠟染轉向油畫與岩彩畫創作,將傳統工藝與當代繪畫語言相結合。他突破單一媒價的局限,以岩彩畫的礦物顏料疊加技法融合油畫的光色表現,形成獨特的視覺張力。這種對材料實驗的探索為後世藝術家提供跨媒介創作的參考路徑,尤其是他通過在中國美術學院《合顏悅色——海百合岩彩畫作品展》、《文化點靚安順•美術名家邀請展——馬仕祥先生岩彩畫展》等展覽展示的“東方華彩”風格,推動岩彩畫、綜合材料繪畫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發展。
2、馬仕祥在作品中貫通東西方藝術精神,既保留中國畫的筆墨意境,又吸取油畫的寫實色彩表現力,例如,其岩彩畫既延續了敦煌壁畫的重彩傳統,又融入日本岩彩技法,這種“丹青風華”的實踐為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案例。此外,馬仕祥參與的《兩岸膠彩•岩彩畫學術交流展》等活動,促進了海峽兩岸及國際藝術對話,啟發後世藝術家在全捄化語境下重新詮釋本土文化。
3、海百合題材與自然美學的範式重構,作為海百合繪畫新題材的開創者,馬仕祥以科學考察般的嚴謹態度將這一遠古生物轉化為藝術符號,既保留了古生物學的形態特徵,又賦予其詩意化的審美表達。這種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實踐,不僅拓展了自然題材的表現維度,更啟發後世藝術家對生態主題的深度挖掘,推動藝術創作從單純審美向“自然人文共生”理念的轉型。
4、馬仕祥的影響已超越個人創作範疇,形成涵蓋藝術語言革新、教育體系構建、文化身份認同的複合型遺產。後世藝術家可以從中汲取的不僅是技法層面的啟示、更包括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保持本土藝術生命力、在商業化浪潮中堅持人文精神等重要命題的解題思路……

《海百合——激流湧進》岩彩畫、60cmx80cm
馬仕祥,一位用畫筆與岩石對話的“遠古生命喚醒者”,他的藝術如同貴州山間的清泉,既浸潤着大地深處的歷史脈絡,又激蕩着當代藝術的創新浪花。讓我們走進這位畫壇“地質詩人”的奇幻世界——石紋深處的生命史詩他獨創的海百合岩彩畫,宛如打開了兩億年前的時光膠囊。在《地球之痕——海百合》長達21米的巨幅長卷中,他用礦石研磨的顏料層層堆疊,讓沉睡在貴州關嶺岩層中的海百合化石“活”了過來——這些遠古生物在畫布上搖曳生態,有的在缺氧海水中掙扎求生,有的在溶岩縫隙中綻放最後的華彩。冷峻的藍紫色調如冰川暗涌,熾熱的赭紅色塊似火山噴發,每一筆都是對地球心跳的復刻。
跨越千年的色彩鍊金術
身為中國美術學院岩彩畫研究所研究員,他像鍊金術士般調配礦物顏料:孔雀石的翠綠化作海百合的觸鬚,硃砂的猩紅染出生命消逝的悲壯。在《海百合•晨舞》中,金箔碎片在晨光中閃爍,彷彿遠古海洋的星光穿透岩層。他讓岩彩畫突破“壁畫畫材”的桎梏,在畫布上創造出了會呼吸的化石肌理,有人說他的調色盤裡藏着半部《山海經》。

《海百合——行宇》岩彩畫、規格:60cmx80cm
屯堡古韻的時光織錦
當他將目光投向明朝軍屯遺迹,31米的《屯堡•流逝的遺痕》便成了流動的史詩。青石板路上馬蹄聲碎,碉樓箭垛間掠過六百年前的烽煙,他用油畫刀括出石牆的石牆裂痕里,藏着“調北征南”將士的鄉愁。那些頭戴鳳冠的屯堡婦女,在他筆下化作穿越時空的文化符號,銀飾的冷光與蠟染的靛藍在畫布上交織成永不褪色的記憶。
《海百合——萬山紅遍》岩彩畫、規格:60cmx80cm
學術與藝術的星際碰撞
這位“畫壇科學家”常背着地質錘寫生,顯微鏡下的海百合骨骼是他痴迷的構圖模型。他將生物進化論化作視覺寓言——畫中海百合的掙扎何嘗不是人類走出海洋的鏡像?在台灣東海大學的學術展上,他的岩彩畫被學者稱為“用美學重寫達爾文手稿”。就連作品名都充滿哲思,《三羊開泰》讓古生物與傳統吉祥符號共舞,《瀑下深淵》則暗喻生命的壯美。

《海百合——夕陽西下》岩彩畫、規格:100cmx120cm
從蠟染匠人到藝術探險家
1974年握起畫筆的少年不會想到,46年後自己會成為安順的文化地標。從蠟染作坊里的藍白世界,到中國美院的岩彩研究所至自己的岩彩實驗室;從央視鏡頭裡的民間藝人,到帶着岩彩畫作品巡展兩岸的藝術使者,他始終保持着“地質勘探者”般的創作姿態——2014年政府為他設立名家工作室,人們發現牆上掛的不是獎狀,而是層層疊疊的化石拓片。2020年他的岩彩畫展以《合顏悅色》為名,正如他的人生:調和古今顏彩,繪就生命本色。如今,馬仕祥的畫作已成為貴州喀斯特地貌外的另一張“世界名片”,那些在岩彩中重生的海百合,正帶着遠古的密碼,向未來綻放永恆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