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022年09月29日23:27:25 育兒 1636

我前陣子讀到一篇文章,分享了“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他可以這樣做,我不可以的時候,該怎麼樣回答”的經驗。作者的建議就是跟孩子解釋,不管別人怎麼做,因為這是我們的家規,所以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我當時覺得,這個解釋好像還挺方便的,而且聽起來好像也挺有道理,但是我突然想起我們家好像從來都沒有家規😂。

於是我就開始自我代入,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家,我會怎麼樣跟孩子解釋。

我想我會:首先跟孩子解釋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他人沒有這麼做,媽媽理解你覺得不公平、生氣,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干涉別人的行為,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知道怎麼樣做是對的,並且去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我自己是最討厭教條的。給孩子一個規定死的規則,他們也會不斷想去鑽空子,找漏洞。

我發現當我圖省事,特彆強勢地跟孩子“明令禁止”時,他們會馬上開動腦筋找到漏洞,“那……情況我可以嗎?那如果我是這樣做可以嗎?”定個規定就像是在和孩子鬥智斗勇,非要爭個輸贏。

但是這不代表我覺得孩子可以沒有規矩,我更傾向於當他們出現不當行為時立即制止他們,同時和他們做有邏輯的溝通。

不拘泥於形式的家規

Family Rules

在我小時候,我的父母就沒有給我立過什麼家規。但不是意味着我爸媽完全不管教我,不立規矩,他們的做法是因事而定,沒有明文規定、或者口頭規定

比如我媽媽會希望我記得長輩的生日,如果我以前讀書做課題出差、出遠門或者旅遊回來,要給長輩帶禮物,她會在適當的時間提醒我,但是不會特別煞有介事地要求我。

我們也沒有給孩子立出一條條的家規,家庭氛圍是比較自由的。我覺得家是最包容的地方,孩子可以放肆做自己。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相對來說隊友會約束稍微多一點,比如不能這樣跳,不能把膝蓋跪地上,不要大聲說話之類的……不過也是因具體的事情去提醒,沒有固定下來的規矩。

我也有暴躁、不耐煩的時候,不想和孩子解釋太多,強硬地說,不行就是不行!孩子就會反駁或者找到規矩的漏洞,說他不會如何如何。

但當孩子和我“談判”,我的情緒也有時間緩衝,想想他們說得不無道理,確實不一定會怎麼樣……這也會促使我自己反思,是不是必須要這樣?我想,告訴孩子規矩背後的邏輯比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更重要。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比如我一直提倡讓孩子和家人們一起吃飯,不要在吃飯時跑來跑去,做別的事,要和爸爸媽媽在一個飯桌上交流。

我會和孩子們先解釋為什麼和家人吃飯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交流的寶貴時間。平時爸爸媽媽上班,爺爺奶奶要忙別的事情,你們要上學,我們都不能一家人聚在一起。只有吃飯的時候所有人都聚在一起,這是我們的family time,所以媽媽希望你們可以參與進來,哪怕你不想吃飯你也可以坐過來和我們說說話。”

如果是強制性的明文規定,孩子有時候就會太過執着於具體的行為:我不吃飯,為什麼還要我坐在飯桌上,他自己的邏輯無法自洽。

特別是在有兩個娃的家庭,講道理的模式比定嚴格的家規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公平感”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像我們家有兩個娃,有些時候同樣的規矩兩個人的同步水平是不同的

弟弟年紀還小的時候雖然他會努力和我們坐在一起吃飯,但有的時候還是坐不住會跑開,說自己不餓,還想玩兒。

姐姐就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弟弟可以去玩,可以去看動畫片,為什麼我不可以?

單純從行動出發看,這件事就會變成公平之爭,因為妞妞乖乖在飯桌上吃飯,酒酒沒有。這個時候我就會和妞妞說:

你跟我們坐在一起媽媽很開心,我們可以一起度過一段寶貴的時間,尊重了做飯菜的爺爺奶奶,也讓我們都享受到了家庭時光,能夠和你一起聊聊天。你做得很棒!

酒酒現在還做不到像你這樣,我們沒有辦法強求所有人都跟我們做得一樣好,但我們可以繼續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去影像他。

她會意識到她願意坐在那裡不是因為媽媽規定了要坐在那,而是因為她願意和家人們一起度過一段時光所以坐在飯桌上一起吃飯。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我也會和酒酒反覆說家人們聚在一起吃飯是非常重要的,他長大了一點之後,會越來越能自我約束。

還有一次遇到排隊的人特別多,有人插隊被孩子們發現了,我也會和孩子解釋:排隊是為了提高效率,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快的買到東西。先來的人就應該先得到服務。如果所有人都去擠,都去搶,效率會更低,也沒有公平可言了。

我始終覺得教條式的規矩是死的、冷冰冰的,沒有辦法讓人心甘情願地去遵守,為了樹立家長威信或者為了讓孩子聽話一些而設立一些強硬的條條框框實在是沒有必要。

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的“懷柔政策”也沒什麼不好的,在可控的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告訴孩子所謂規矩的背後原因,他們肯定能明白。即便當時可能沒有辦法馬上遵守,但這種影響比規矩本身更長遠。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當然有些家長覺得在給孩子講完道理之後,依舊希望把一些自己覺得很重要的規矩列出來,這當然沒問題。我唯一的建議是,不要去網上查那些所謂的“一個家庭立下這10條家規子女必有出息”的文章或者模板。

沒有可以複製的家規

Family Rules

家規,家規,是需要家庭里每一位成員都需要遵守的規矩可不是專門為了限制孩子們而制定的。

家規應該是所有家庭成員一起討論最終決定出來能夠約束所有家庭成員的規則,所以如果孩子年齡足夠大,邀請他們一起討論他們認為適合家庭的合理規則。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如果他們參與了這個過程,也更能對家規產生歸屬感,他們會覺得這是自己同意並且認可的規則,不但自己更願意遵守而且會鼓勵其他人也遵守。

所以家長如果自己不能遵守的規矩,不建議放進家規里:比如必須8點前上床睡覺、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

另外,比起很模糊的概念性家規,我更推薦操作性比較強,涉及具體行為的這種規矩設立。

如果只是給孩子提出概念性的規矩,他們其實很難理解,在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他們還是不知道怎麼樣做是正確的。

比如要“有禮貌”,有禮貌的邊界在哪裡?是在路上碰到相熟的朋友打招呼,還是別人搶了我的玩具我也要讓給他,孩子自己是很難自己確認的。

最後一點建議就是,家規不是從一而終不能修改的,隨着孩子的長大,需要不斷修改和調整家規。

家規不是約束孩子的終點

Family Rules

立家規或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框架,可以是家庭中家人相處溝通的模式,但是這決定不是規範和教育孩子的終點。

很多事情,孩子需要學着自己去判斷,判斷該怎麼做。現在可能因為還小,還需要父母的引導,但最終他們需要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去判斷是非對錯。與其給他們規矩,不如給他們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我們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之後,你會發現規矩其實有時候反而那麼重要了。對孩子來說,他也不必在做或者不做這件事上死磕,因為他懂規矩背後的意義了。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比如之前我們一家人去滑雪,我和酒酒一起在打雪仗,他想要把他的雪仗交叉舉起來來擋我扔過去的雪球,他覺得這個樣子特別帥。

但我覺得這樣很不安全,就對他說:你不能拿着雪杖揮來揮去,這樣很容易戳到人!

我希望他能夠管好自己的物品,在人多的時候,特別是在坐索道排隊的時候揮舞的雪杖很容易擋路或戳到別人。

但是我只和他說,你不要拿着雪杖揮,會打到別人。

酒酒就會辯解:我周圍又沒有人……(我:萬一有人來了呢?)可是我不會戳到別人的,我就是不會,為什麼不行?

我開始和他解釋,如果你一直拿着雪杖揮舞,形成習慣,萬一有人突然出現在你周圍,你正好在揮雪杖就會戳到別人。這是公共場所,大家都在一起活動,你的行為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不能!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看起來是我叫酒酒不要亂揮雪杖,但背後的邏輯是我們不希望他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傷害到別人,在公共場合要尊重別人。

實際上當他真正理解背後的邏輯之後,其實也可以不用那麼教條。如果我們的周圍真的是非常空曠,方圓100米都沒有一個人,他就地玩一下,其實是可以被允許的,因為確實這個空間沒有人。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所以我始終覺得,單單靠立規矩來約束孩子是最下策的方法,我們和孩子強調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邏輯、背後的道理和向孩子輸出的價值觀。

在打好這個基礎之後,你會發現遵守規矩只是順帶的一個效果,孩子心中他自己開始有一桿秤。這桿秤保持平衡的重量是可以留有一定的余度。他如果知道道理是這樣,也學不是當下,而是當孩子大一些的時候,他可以自己判斷,在這個余度里遊走是可以的。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即便有時候年紀太小,可能沒有辦法掌握好周圍的情況,由我們來掌握這個尺度,來抓這桿秤的鬆緊,我們給他傳遞的邏輯和價值觀會留在他的腦海里繼續發揮作用,在他長大後他也會知道在如何得體正直地處理各種情況。

孩子的成長就像是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與其在他的周圍不斷設置籬笆和柵欄,還不斷修剪他的枝椏,我更願意當一束陽光,陪伴與引導。孩子和樹一樣總是向陽生長,沐浴着陽光變成美好而獨一無二的樣子。

“媽媽,我就要這個!”

管不住孩子?溫柔但不堅定,道理再多也是白搭

沒有家規就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天天要聞

就是這三句話,

摧毀了你給孩子立規矩的機會

助理編輯:甘恬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請在評論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關注“夏天的陳小舒”,

回復以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對應的推送啦

回復【懷孕】備孕知識、孕期疼痛、孕期營養、孕期美容 等;

回復【哺乳】開奶、母乳不足怎麼辦、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藥 等;

回復【奶粉】配方奶知識及奶瓶餵養;

回復【乳腺炎】漲奶、母乳過多怎麼辦以及如何擠奶餵養;

回復【濕疹】了解嬰兒濕疹

回復【生病】關於感冒、打鼾、發燒、咳嗽、便秘等幼兒常見病;

回復【睡覺】嬰兒睡眠知識綜述、新生兒睡眠安全等;

回復【頭型】如何塑造寶寶的漂亮頭型;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馬仕祥——世界藝術•中國繪畫新題材開創人物 - 天天要聞

馬仕祥——世界藝術•中國繪畫新題材開創人物

馬仕祥是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藝術創新與學術深度重要代表性藝術家,其藝術生涯橫跨蠟染、油畫、岩彩畫等多個領域,作品融合科學探索與藝術表現,尤其在《屯堡•流逝的遺痕》長卷,《地球之痕•海百合》長卷及海百合系列題材中展現出的獨特視角。
面善心毒的三種人 ,離得越遠越好! - 天天要聞

面善心毒的三種人 ,離得越遠越好!

俗話說得好:畫龍畫虎難畫其骨,識人識面難識其心。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絕不能僅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因為有些人外表看似和善,內心卻暗藏狠毒;而有些人雖然外表兇惡,但內心卻十分善良。
四句話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 天天要聞

四句話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人生旅途,茫茫人海之中,我們邂逅的人數不勝數,結識的面孔層出不窮。然而,在這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誰懷揣着真心,誰又暗藏假意;誰對你關懷備至,誰又企圖欺騙於你,僅憑外表往往難以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