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覺得給孩子啥都安排妥了,孩子就能順順噹噹,生活就美美的。要是生活突然來點波折,孩子還是會慌了神。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這可太關鍵了。為了讓孩子有這能力,就得甩掉那些過度插手的行為。
一個家裡,兒女沒出息,父母大多有這些“窮習慣”。
一、包辦代替,阻斷兒女獨立成長之路
好多家裡,父母包辦代替的情況可不少。從表面看,父母老愛幫孩子做決定。
小到今天穿啥衣服,大到選哪所學校、幹啥工作。這種看似周到的照顧,其實不知不覺就搶走了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從心理上說,老被包辦的孩子,容易有依賴心理。
他們心裡覺得反正有爸媽頂着,不用自己想、不用自己試,時間一長,自信心和主動性就慢慢沒了。
說到底,父母包辦代替,是對孩子成長權利的侵犯,打亂了孩子正常的成長節奏。
《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這話是提醒大家要珍惜勞動成果,知道生活不容易。可父母啥都包辦,孩子很難體會到這些,也就難真正長大。
父母啥都包了,就像給孩子成長路上設了好多障礙,擋住了他們走向獨立的路。
最後孩子面對生活挑戰,沒能力應對,難有成就。
二、短視教育,錯失兒女長遠發展之機
有些父母秉持短視教育理念,只看重孩子眼前成績。
在這種想法影響下,他們一門心思盯着孩子學校考試分數,卻不管孩子綜合能力培養。
太看重成績,家長就一個勁兒給孩子施壓,讓孩子去上各種短期提分的補習班。
時間長了,孩子被學習壓得受不了,慢慢就沒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沒了興趣這個動力,孩子學習很難走得長遠,以後人生也難有突出成就。
《禮記·學記》提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好的教育該引導孩子立志,還能讓他們一直努力。
但短視教育只看眼前成績,不管孩子志向和長遠發展。
所以,改變短視教育觀念,是給兒女打開長遠發展大門的關鍵,不然就老錯過兒女成功的機會。
三、消極抱怨,侵蝕兒女積極向上之心
父母言傳身教,核心該是給孩子積極引導和示範。可有些父母沒意識到,自己平時消極抱怨,對孩子影響不好。
生活里有點不如意,他們就抱怨個不停,抱怨工作不順、生活艱難啥的。這種消極情緒像病毒一樣,慢慢侵蝕孩子心靈。
《論語》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開闊,能樂觀面對生活,老消極抱怨的人就會陷入狹隘情緒。
父母老抱怨,就打破了孩子心裡對積極生活的認識。父母得明白,積極樂觀的態度,才是給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只有家裡氛圍積極,孩子才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勇敢追自己的夢,而不是在抱怨里沒了前進動力。
創優咖情感寄語:
不是父母把路都給孩子鋪好,兒女就能有出息。父母得改掉那些壞習慣,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兒女才更可能成功。
就像《論語》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父母自己做得正,不用命令孩子,孩子也會照着做;自己做得不好,就算說再多,孩子也不聽。
不管生活有啥困難,父母用對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能從中獲得力量。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身邊那些積極樂觀、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性和長遠眼光的家庭,孩子往往更有出息?歡迎留言關注,一起聊聊更多家庭成長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