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病重卧床的周总理,曾嘱咐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同志:“不要忘记台湾的同志!”
周总理专门提到了二张一吴:二张是张学良和张镇,前者领导了西安事变有救国之功,后者在重庆谈判中保护毛主席,配合了周总理的许多工作。
而一吴却少有人知,他名叫吴石,是一位身在台湾心在大陆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吴石将军
1950年2月28日,时任台湾方面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因为蔡孝干(时任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叛变,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身份并逮捕。
特务抵达吴石家时,他便已知晓了一切,两度打算自杀,却因为特务的阻止、家人的关怀而不得。
吴石转过头,俯下身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又转头对稍大一些的女儿说:“别怕,爸爸走了,你好好读书,照顾好弟弟。”这一走,便是死别!
吴石身份的暴露,让国民党高层再次引起颇大震动,连蒋介石也想不明白,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国防部高官,为何要与共产党穿一条裤子。
事实上,就连吴石的妻子儿女,也不明白丈夫(父亲)为何要这么做,蒋介石对吴石信任有加,去到台湾后任他为国防部参谋次长,可谓位高权重、名显禄厚,可吴石还是要冒着杀头危险为大陆卖命?
其实,这是他们并不明白何谓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心怀天下的人,他们心中自有一份大义与赤诚。
正如吴石临刑前在狱中所题的那首抒怀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
本文,便带大家进入吴石的光彩一生,看看何谓真正的有识、有能之士?
1894年,吴石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该地是革命的前沿地区之一,吴石深受进步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时期便树立了远大志向——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奋斗。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大幕,吴石与同乡吴仲禧,一起投身福建北伐青年军,参与并见证了晚清的坍塌、民国的兴起。
吴仲禧
辛亥革命胜利后,吴石先后进入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求学,前后四年时间,凭借出色天赋、刻苦努力,无论是年终考试,还是结业考试,始终是全校第一,令全校师生惊叹不已。
本可以就此从军的他,却深觉当下所学无法撑得起自己极高的志向,便又赶赴日本留学,在日本炮兵学校与日本陆军大学,又再深造了颇长一段时间。
两校毕业时,吴石的成绩仍是全校第一,这再次轰动了两国军界。当时,吴石有一个“十二能人”的誉称,是说他在文、武、诗、词、书、画、骑、射、驾车、游泳、英文、日语等十二个领域,都有不凡造诣。
此时的吴石,心中有着巨大的抱负,他想以自己之所学,为祖国复兴出力,带领中华好儿郎们,打出一个盛世太平,打出一个国泰民乐。
吴石将军
吴石心怀憧憬的他回到国内后,并没有得到领兵打仗的实职,只是被安排到机关任职,从事一些参谋、教学、情报类工作,有些明珠暗投的嫌疑。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蒋介石奉行唯亲是举,对于黄埔出身的众人,才是真正的器重有加。而吴石这些外来户,如果没有强悍的背景,是很难获得实权军职的。
吴石心有不甘,可仍旧不曾荒废时光,在职时间认真负责,苦心钻研兵事,为国民党大业苦心绸缪。
尤其是从事大学教员工作时,撰写了一大批军事著作,为国民党军培养出了众多人才,后来国军中不少著名青年将领都是他的学生。
1936年2月,吴石凭借着勤勤恳恳,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这本是一份极其不凡的荣誉,可吴石心中却并不开心,只因为他空有屠龙之技,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空耗时日已久,心志渐渐有所衰颓。
蒋介石
吴石一直渴望带兵打仗,当初保定军校的同学白崇禧等人都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国民党军中的高级将领,吴石自认一点都不输于他们,一腔所学但得所用,那便真是夫复何求?
在土地战争时期,哪怕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可他仍坚持站在国民政府的阵营,坚持为蒋介石的反共大业出谋划策,彼时他认为只要消灭了共产党,国民政府就一定会全力抗日,自己或许会有上战场杀敌的机会。
可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仍旧是死性不改,明面上说是建立民族统一抗日阵线,可对于共产党仍是时时针对,对于日寇却是百般退缩,这让他心中的失望越积越多。
1940年初,吴石与同乡老友吴仲禧得见,此时的吴仲禧在韶关担任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和韶关警备司令员。吴石不知道的是,吴仲禧早在西安事变后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吴仲禧
当时国民党内部依旧腐朽不堪,大发国难财者有之,大肆争权夺利者有之,虚应抗日事宜者有之,面对日寇一退再退,大好河山被敌所占,心有热血的吴石想做些什么,可发现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那种郁郁不得志让他十分苦闷。
吴石露出的这种情绪,让吴仲禧觉得吴石是可以争取的对象。此后,吴仲禧便通过吴石的要害所在,为自己的地下工作获取一些便利,投桃报李之下,有意无意地对吴石提供一些帮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吴仲禧认为吴石确实是可以争取的。
吴仲禧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吴石对共产党人是有好感的。他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在武汉珞珈山听过周恩来的演讲,还同叶剑英等人有过交往。”
1940年底,吴石在桂南会战中意外组织起了一场关键性战役,并取得了大胜,得到了同窗好友白崇禧的大力举荐,从国军本部调至第四战区担任中将参谋长。
白崇禧
而吴仲禧也在不久后,被调到柳州(第四战区长官部驻地)担任中将军法监督,二人在一处共事,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吴石有一位至交名何遂,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这是一位思想进步、赤心为国的忠贞之士,不以党派之别而敌视共产党,西安事变开始,便一直积极帮助中国共产党。
吴石在南京和重庆时,经常和何遂探讨时事,十分赞同他“全民同心,不分党派”的抗日理念。
吴韵成(吴石长子)回忆:“父亲吴石在抗战初期从事对日情报工作,因此与周总理、叶剑英等人有过交往,吴石对周、叶等人颇为敬重,直言他们是真豪杰,而周、叶等人对于吴石也颇为赏识,双方都对彼此有着极大的好感。”
何遂
第四战区濒临中越边境,吴石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救了越共首脑胡志明的性命。那是1942年底,镇边县抓到了一个偷摸入境的越南人,怀疑是日本间谍,给第四战区发报请求就地枪决。
吴石闻讯后,下令给镇边县把人送来柳州的长官部,经过多方了解,判定其人是越共首脑胡志明后,对其以礼相待,让胡志明在柳州长驻,帮助其做了许多事情。
1944年,日军大肆进犯桂溪所在的湘桂大地,桂系军队节节败退,吴石多次请示国民政府派重兵援助,可却没得到任何回应,最终的结果便是日军迅速突进,湘桂基本沦陷,遍地都是逃难的军民,多被日本飞机炸死途中。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吴石,哪能不明白此中的关节,蒋介石这是借日寇之手,来打压桂系的势力,这在以往已经对共产党使用过了。
胡志明
吴石对于自己所效忠的“党国”,再也不抱希望了,他对家人说“我再也不干了”,随之愤而辞去了战区参谋长之职。
吴石失望地回到重庆,被委任为军政部部长办公室主任,抗战胜利后前去接收上海,他亲眼目睹那些蛀虫,在接收过程中大肆贪污,让整个上海的民众生活环境更加艰难。
在国民政府官场中,像吴石这般不同流合污的“醇人”,是很不合群的,自然只会被一而再地排挤。这不,回到重庆后,就直接给排挤到二线去了,去到史政局去担任所谓的局长。
多年多学,而今却再无得用,吴石彻底失望了,时常发牢骚说:“国民党不亡没天理!”这话甚至一度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幸而有好友帮着说情,这才没有惹下大乱子。
可吴石还是“死性不改”,在家中收听解放区的广播,还要儿子吴韶成帮着记录。吴韶成后来回忆,当时父亲发牢骚传入蒋介石耳中,哪怕有好友帮着转圜,可还是在蒋心中留下了疙瘩。为此,蒋介石还给他家分了一套新房子,隔壁就住着毛人凤。
不过,父亲是那种执拗性子,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亲共”行为,让他们全家都经常心惊胆战。
吴石将军与妻儿合影
1946初,吴仲禧被调至南京任中将参议,组织想让他在国防部内谋一实职,以更好地开展情报工作,吴仲禧通过吴石的关系,最终实现了这一目的,成为了监察局的首席监察官,可以经常去到各地视察军队,收集国民党军的重要情报。
从起初的小忙,到如今的大忙,吴石虽没有明言,可看得出来他的心已经转到了共产党这一边。
1947年4月,终于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经过何遂的介绍,吴石与华东局领导刘晓会面,进而与共产党真正建立起了联系。
此后,吴石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往返于华东各地,不断为组织搜集并传递情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功绩。
1948年6月,吴石凭借关系让吴仲禧得到了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的重视,进而得知了淮海大战中国民党军的诸多部署,为后来我党的布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树正
1949年初,解放军已成大势,国民政府内部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已开始考虑后路。当时国防部仍存500箱重要机密资料,白崇禧、陈诚建议直接运往台湾,可吴石则主张先行运往福州,给出的理由是局势变好的话返京容易,若变坏转移去台湾也方便。
实际上,吴石得知自己即将调任福州公署副主任,想着妥善保存这批资料,时机成熟后率部于福州起义,最终把这批资料献给解放军。
后来,面对当局的催促,吴石找好借口以延迟,再实行李代桃僵之策,把真正的档案资料保存了下来。
1949年7月,吴石被擢升为国防部参谋次长。这时国民党撤台之事已定,吴石深感为组织出力太少,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仍有机会,就打算携妻儿入台,继续为组织服务,为此哪怕遭遇那万一也不惜。
陈诚
此时,吴石本可以选择留在大陆,以他对人民的功绩,我党肯定会妥善安排。可吴石却没有任何犹豫,便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去台湾,继续为组织服务。
赴台之前,吴石专门去见了一次吴仲禧,向他说明了自己的选择。吴仲禧向组织汇报后,组织对此极为重视,给吴石安排的代号为“密使1号”,保密级别提到最高,尽一切努力为他提供掩护。
1949年8月,奉蒋介石即速携眷赴台的指示,吴石带着妻子王碧奎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赶赴台湾,大儿子吴韶成和大女儿吴兰成,则留在了大陆。
想必吴石此时便已经做好了以防万一的准备,留在大陆的一双儿女,便是他血脉的传承。至于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这也是无奈之举,若不是带着他们,蒋介石怎么会放心对他委以重任。
吴石与家人
吴石赶赴台湾后,才算真正的身居要职,得以接触到大量的军事机密,这是个得天独厚的机会,吴石第一次觉得自己原来也可以如此重要,小心翼翼却又仔仔细细的,为组织筛选出一份又一份重要情报,通过有关秘密渠道传递给大陆。
关于吴石提供的一系列情报,曾参与审理吴石案的国民党特务李资生曾表示:“吴石在筛选情报中,由于长期从事高级参谋工作,有着极其出色的嗅觉,经他传递的情报,都是极其清晰且重要的,对于数字、图表等重要细节尤其重视,对于中共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诸如1949年10月到11月,解放军对金门和舟山群岛的进攻,都遭受了重大损失,通过战后总结,这两仗的失利与我党无法掌握国军部署有关。
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在国军多部部署了诸多情报人员,能做到一定的有的放矢,这才得以一步步稳扎稳打,让国民党在中后期几无还手之力。
而今,国民党撤去台湾,整个阵线收缩,获取与传递情报难度都无形增大,这才吃了如此两个闷亏。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尽快取回吴石探听到的情报,1949年11月底,组织派遣长期在香港和上海潜伏的情报人员朱枫赴台,借探望在台湾保密局工作的继女和女婿为由,以这种社会关系作为掩护,秘密与吴石接头取回情报。
朱枫烈士
朱谌之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赴台后安全地取回了吴石收集来的情报,那是一卷包括《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关于大陆失陷后组织全国性游击武装的应变计划》在内的微缩胶卷,全是台湾军方的重要部署,为华东局之后的行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依据。
其中,有几份重要的情报,一度被毛主席等中央高层亲阅。毛主席对这些情报的来源颇感兴趣。
周总理告诉他这是台湾的同志在虎穴内觅得,进而由一位女交通员不顾安危去往敌后取回,毛主席听完后连连称赞,当即嘱咐:“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大功!”
毛主席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诗五绝给予称赞:“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朱枫烈士
1949年底,解放军三军齐备对台湾虎视眈眈,蒋介石在台湾忧心不已,鉴于以往失败的经验,需要大肆清理内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固守台湾”的中心任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蒋介石成立国防部总政治部,让儿子蒋经国负责,对整个武装部队实施监控,务要不再出投共事件。其次,要蒋经国统筹处理中共台湾地下组织。
蒋经国本着“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在台湾各界展开了彻底的清共,我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面临着重大考验。
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蔡孝干被捕,不到一周的时间,蔡孝干便被敌人的威逼利诱俘获,一股脑的把我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全部出卖。
蔡孝干
这次事件,共导致我方400多名潜伏同志被反动派逮捕。这400人中,其中一部份人变节活命,其他的大部分同志则宁死不屈,被反动派在马场町刑场血腥镇压。
原先,吴石的身份蔡孝干并不知晓。可因为金门和舟山群岛两次失利,当时的局势太过紧张,组织派遣朱谌之来台接收情报,这自然不可能越过蔡孝干,几次之后,蔡孝干也便知晓了吴石的红色间谍身份。
于是乎,吴石便遭遇了特务找上门,求死又不得,在家人的惶惶不安中被抓走。不仅是吴石,他所布下的高级军官陈宝仓、聂曦、王正均、林志森等人,也被特务一网打尽。
1950年6月10日,(右起)聂曦,吴石(写遗嘱者),朱谌之,陈宾仓聆听死刑判决
不久后,连身在舟山的朱谌之,也被特务派人抓回台湾。朱枫被捕后,曾趁看守人员疏忽,吞下了金项链试图自尽,一夜之后已经昏迷,特务发现后送往医院,经过急救后竟然又苏醒了过来。
曾参与审理吴石案的大特务谷正文,后在回忆往昔时如此说道:“此种维护重要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之纪律与精神,诚有可取法之处”。并称赞吴石、朱枫这些人党性坚定,有着非凡的学识与能力。
朱枫烈士牺牲前
吴石被捕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一只眼睛失明,他深知蒋介石对他这个大叛徒的痛恨,如果不出卖组织,那是没有丝毫生还希望的,甚至于连累在台湾的家人也没有好果子吃。
然而,入台之时已经做好了准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不可能再做那违背信念之事,那便只有有负家人了。自知死期将近的吴石,在狱中写下了一份两千多字的遗书。
遗书内容主要都是关于家人,回忆了夫人王碧奎嫁于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酸甜苦辣,向她表示了最真挚的眷恋与不舍,又为自己连累她而深深愧疚不安。
对于一双年幼的儿女,也是眷恋与愧疚同在,如他写给今年刚满6岁的小儿子:“春天刚报名入私立幼稚园,还没见到他入学就被捕。不知父子尚有见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
吴石将军被抓
吴石所料不错,在被捕三个多月后,1950年6月10日,蒋介石终于失去耐心,对他以及朱枫、陈宝仓、聂曦、王正均、林志森下达了处决令,六位国之义士一同惨死在了反动派的枪下。
历史不会遗忘英雄,祖国自该铭记功臣。时隔二十多年后,1973年周总理在毛主席的支持下,追认吴石将军等人为革命烈士,以表彰他们为祖国统一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1950年7月17日,刘晋钰与严惠先被宣判死刑后低首写遗嘱
2000年,吴石将军和夫人王碧奎的遗骸落叶归根,被安葬在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公墓前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写有:“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
背面铭刻:“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其碑文由原国务院秘书长罗青长亲自审定,由吴石将军原心腹秘书郑葆生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