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谁咱就不多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佬,写文章那叫一个犀利,思想深得一批。不过今天咱不聊他的作品,聊点接地气的——他平时都吃啥。许广平,鲁迅的老婆,曾经整理过一份鲁迅的日常菜单,拿出来一看,大家都惊了:这日子过得也太讲究了吧!今天咱就扒一扒鲁迅的饮食生活,聊聊他吃的那些事儿。
先说说许广平拿出的这份菜单,里面列的菜可不是一般的丰富。鲁迅家里平时吃的荤菜就不少,比如蒸鱼、牛肉、蒸鸡、羊肉、排骨、腊肉啥的,种类多到让人眼花缭乱。那时候是20世纪初,能顿顿这么吃,绝对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蒸鱼可能是清蒸黄鱼,牛肉估计是炖得软烂的那种,排骨红烧的多,腊肉可能还得炒点青椒提味儿。光听这些菜名,就知道鲁迅的餐桌不是随便糊弄的。
除了这些荤菜,鲁迅还特别喜欢甜食和零嘴儿。他在日本留学那会儿,迷上了和果子,就是那种软糯的日式甜点,回国后还惦记着,专门托朋友从日本寄过来。街边小吃他也爱,比如糖炒栗子,虽然牙不好,但就是管不住嘴,边走边剥着吃。还有螃蟹,他日记里好几次提到买蟹,尤其秋天,大闸蟹一上桌,那蟹黄得多香啊。这些吃食加起来,鲁迅的饮食生活真是丰富得让人想不到。
再往外说,他还不光在家吃,北京那十几年,他跑过65家餐馆,大小饭馆都踩过点。炸酱面、炒腰花这种硬菜是他喜欢的,北方口味他尤其中意。到了上海,他也常去知味观这种地方,点上一桌子菜,跟朋友聊文学聊人生。家里来客人时,餐桌更夸张,四五道菜是日常,客人一多,能摆上七八道大碗,鱼肉齐全,跟过节似的。
你可能会问,那时候普通人连肉都吃不上,鲁迅咋这么“豪”呢?答案很简单——他有钱。1912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上班,月薪最高能拿到360块大洋。啥概念呢?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几块钱,他这收入甩别人几条街。除了工资,他还在北大、女师大兼课,写文章拿稿费,一篇稿子有时候能赚上万银元。到了上海,他月收入平均723块,换算成现在的钱,那得是好几万一个月。这经济实力,撑起这样的饮食生活完全没压力。
有钱归有钱,鲁迅也不是乱花的主儿。他吃的这些东西,跟他的社会地位也脱不开关系。那时候他算得上社会上层人士,认识的名流多,饭局自然少不了。像北京的广和居、会贤堂,上海的知味观,都是他常去的地儿。社交场合需要体面,餐桌上自然不能寒酸。不过他也没被这些物质绑架,写文章批判社会时,该狠还是狠,一点不含糊。
再看看那时候的普通人,吃得是啥样。20世纪初,大部分家庭别说肉了,能吃饱就不错了。米饭配咸菜是标配,荤菜一年到头可能也就过年能见着点。城市里的工人、小商贩,日子稍微好点,也顶多加点豆腐、鸡蛋,肉还是稀罕物。农村就更别提了,野菜糠团子都算常见伙食。鲁迅的餐桌跟这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普通人顿顿咸菜,他顿顿四五道菜,差距大到没法说。
这也不是鲁迅一个人的情况,当时社会就这样,阶级差别明摆着。有钱有地位的人吃得好,普通人就得勒紧裤腰带。鲁迅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体现。不过他也没完全脱离群众,街边小吃他照样爱吃,糖炒栗子这种平民零食,他吃得也挺开心。
说到这儿,咱得聊聊鲁迅的饮食跟他的生活态度有啥联系。有人可能会觉得,他不是批判社会的吗?咋还吃这么好,不该苦哈哈的才对?其实不然。鲁迅虽然文章写得硬气,但不代表他得把自己活成苦行僧。他批判的是社会的不公,不是让自己放弃享受生活。吃得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跟许广平一块儿过日子,温馨得很。许广平了解他的口味,菜单里这些菜,都是她操持出来的,俩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这人挺矛盾的,一方面思想深刻,忧国忧民;另一方面,又没把自己逼得太苦,挺会享受。他爱吃甜食,牙不好还照吃不误,说明他也有普通人那点小执着。晚年病了,许广平给他弄清淡小菜,像炒菠菜、黄鱼汤啥的,他还不爱吃,剩下一半,口味还是偏重。这不就是咱身边那些倔老头儿的样儿吗?从这点看,鲁迅其实挺接地气,没把自己搞得太“高大上”。
当然,鲁迅吃得这么丰盛,对身体也不是没影响。他晚年得了肺结核,病得不轻。医生肯定让他吃清淡点,可他还是惦记着那些硬菜。许广平尽量给他弄点清淡的,比如黄鱼汤,可他吃不惯,病重的时候都坚持自己的口味。1936年10月19日,他55岁就走了,肺结核把他拖垮了。这病跟他饮食习惯有没有直接关系不好说,但老吃油腻厚味的东西,对身体肯定没啥好处。
那时候医疗条件也差,肺结核这种病基本没啥好办法。鲁迅走了,文学界损失大了,但他的思想留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头看,他吃得好不好,跟他文章写得牛不牛,其实没啥冲突。吃是生活,写是使命,他两边都没落下。
有人可能会问,他吃这些跟文学有啥关系?其实还真有点儿。鲁迅文章里经常写吃的,比如《朝花夕拾》里提到小时候吃的那些东西,挺接地气。他写社会弊端时,也没少拿饮食打比方,讽刺那些吃香喝辣还不干正事儿的人。他的饮食习惯虽然比普通人强,但没让他脱离现实,反而让他更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吃得好,让他有精力写文章;吃得杂,也让他观察社会更细致。
再说了,鲁迅也不是光吃不干活的主儿。他一天到晚忙着写稿、教书、开会,饮食上的享受,可能就是他给自己的一点安慰。跟许广平一块儿吃饭,聊聊家常,这不也挺温馨的吗?他的文章批判社会,生活里却没把自己逼得太惨,这平衡找得还挺好。
最后说说为啥许广平拿出菜单,大家都觉得“难以想象”。第一,那时候普通人吃得太差了,鲁迅这菜单一对比,简直像贵族生活。第二,大家印象里,鲁迅是文人,文人不都该清贫吗?他这吃法完全颠覆了刻板印象。第三,这菜单太丰富了,荤菜、甜食、零嘴儿啥都有,细节还写得那么清楚,谁看了不得惊叹一句“这也太会吃了吧”。
其实这菜单不光是吃的记录,也是鲁迅跟许广平生活的一个缩影。许广平把这些记下来,不光是给后人看鲁迅吃啥,更像是在说:这男人虽然文章硬,但日子过得也挺有烟火气。从这个角度看,这菜单还真挺有意思。
鲁迅在世时吃的啥?简单说,就是荤菜管够,甜食零嘴儿不断,餐馆也常去,日子过得讲究得很。蒸鱼、牛肉、排骨、腊肉是日常,糖炒栗子、和果子是爱好,炸酱面、炒腰花是他的菜。他能吃这么好,靠的是教育部的高薪、稿费和兼职收入,经济实力没得说。跟普通人比,他这饮食水平高得不是一点半点,但也反映了那时候的社会差距。
他吃得好,不代表他脱离群众,街边小吃他照样爱,生活态度也挺接地气。饮食对他健康有影响,晚年肺结核可能跟口味重有点关系,但这没挡住他写出牛掰的作品。
参考资料
张梦阳作. 《中国鲁迅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