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RP)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此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患者多于行胃肠镜检查时突然发现肠息肉。
随着肠镜的普及、百姓健康观念的提升,我国肠息肉检出率逐渐上升。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腺瘤性息肉是大肠息肉的常见类型,恶变率约为1.4%~9.4%,可导致95%的CRC,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癌前病变进展为癌需大约5~10年。
因此,早期筛查、及时诊疗是防止大肠息肉进展为CRC的重要环节。
此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肠道菌群失调、代谢综合征、肝胆相关疾病等因素关系密切,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其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及病理结果。西医治疗方面,暂无防治肠息肉的特效药,内镜切除术仍是大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存在术后易复发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大肠息肉的优势愈加凸显,尤其是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疗效确切。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总体分布特点
此研究纳入的185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共有8种,各体质分布情况为阳虚质51例(27.6%),气虚质45例(24.3%),痰湿质35例(18.9%),湿热质 21例(11.4%)。
气郁质16例(8.6%),平和质10例(5.4%),阴虚质5例 (2.7%),血瘀质2例(1.1%),提示此研究纳入的18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多见阳虚质、气虚质及痰湿质,湿热质人数也较多。
对300 例多发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结果显示阳虚质及气虚质贯穿于所有年龄段,且男性患者以阳虚质为主,女性患者以气虚质为主。
有学者的研究显示男性大肠息肉患者以阳虚质、平和质及湿热质为多见,而女性多见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
对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气虚质、湿热质及痰湿质可能是大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认为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是大肠息肉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对3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痰湿质、湿热质及阳虚质患者人数较多。
此次研究纳入的患者未见特禀质,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全面了解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研究中,阳虚质患者占比最大。《灵枢·水胀》、《证治准绳》中均指出寒邪侵袭是肠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而阳虚质患者因其体质特殊性易感受寒邪,易产生肠息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化气,阴成形。”阳具有弥散、温暖、推动等特征,阳虚质患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功能减弱,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则易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相互搏结而形成大肠息肉等有形之物。
同时,现代社会中空调的广泛使用、长期熬夜、过度劳累、 饮食生冷等进一步导致阳虚质人群增多。
气虚质患者人数仅次于阳虚质。气具有推动、防御、温煦等作用。
气虚质患者卫外功能减弱,免疫功能衰退,则易感外邪而发病;气虚质患者推动、温煦功能衰退,影响人体精、血、津液等输布、排泄,内生痰湿,日久气滞血瘀,促使息肉产生。
中医认为大肠息肉病性属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便是指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气血化生不足,则易出现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
痰湿质人数居于第三位。痰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痰湿阻滞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息肉易生。
此研究中痰湿质患者较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饮食油腻、生冷及饮酒等损伤脾胃,内生痰湿。部分患者缺乏锻炼,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呆滞,而致痰湿内生。
江西地区气候较湿润,降水天气较多。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临床上当仔细探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研究中,湿热质患者人数排名第四。
南昌地区饮食偏辛辣,加之部分人群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损伤脾胃,内生湿浊,日久化热,湿热停滞于大肠,日久热毒炽盛,气滞血瘀,则息肉内生。
江西地处南方,夏季炎热多雨, 易感受湿热之邪,也是导致研究湿热质患者人数较多的的重要原因。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相关因素的关联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层的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青年及中年患者多见气虚质、痰湿质,老年患者中医体质以阳虚质为主,其次为气虚质。
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老年期的结直肠多发息肉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为多见。有研究显示青年大肠息肉患者多为痰湿质,老年患者则以气虚质为主。
研究中可见气虚质在每个年龄分层均分布较多,气虚是大肠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将益气健脾合理运用于治疗之中。
中青年患者注意化痰祛湿,老年患者辅以补肾助阳,将有利于调理患者体质,减少肠息肉复发。
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职业、吸烟、饮酒、 肺结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BMI、年龄、吸烟、锻炼、饮食偏好、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均有相关性,与饮酒无相关性。
有学者关于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的调查发现,性别、年龄、饮食偏嗜、饮酒或吸烟史为体质分布的影响因素。此方面差异的出现可能与在病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偏倚有关。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类型、肠镜表现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类型、息肉大小、数目、 发病部位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也显示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类型、肠镜表现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但有研究显示大肠息肉患者体质与病理类型、肠息肉大小及复发具有相关性,与息肉数目无明显相关性。也有研究认为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分型、息肉位置及数目间均存在相关性。
目前关于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类型、肠镜表现关系的认识尚不统一,后续可开展更多地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分析其相关性。
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体质与各因素的回归分析
经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运动天数、LDL-C是大肠息肉患者阳虚质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出现阳虚质的可能显著高于青年患者。
与每周锻炼天数小于3 天者相比,每周运动3天以上的大肠息肉患者阳虚质发生风险更低;LDL-C≥ 3.4mmol/L者出现阳虚质的可能显著高于LDL-C小于3.4mmol/L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失衡,命门火衰,加之过度劳倦、久病耗气伤精,故老年人阳虚质风险高于青年人群。
动则生阳,适当运动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促进阳气的升发,增强身体免疫力。然过阳则亡,运动过量易耗伤阳气。因此,运动时当合理控制运动量,选择合适个人的运动方式。
大肠息肉患者痰湿质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及BMI升高。此研究中老年大肠息肉患者出现痰湿质的可能低于青年患者;超重/肥胖患者出现痰湿质的可能性较体重正常者高。
青年患者痰湿质概率高于老年的原因可能与其过食肥甘厚腻、嗜烟酒、 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多项研究表明痰湿质与超重/肥胖之间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由于研究的调查时间较紧迫、较局限,样本量不够大,且纳入对象仅为医院就诊的大肠息肉患者,病例来源相对单一,导致此次调查也存在着研究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填写相关表格时患者主观感受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不足。此研究所收集到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存在一定的年龄偏差,以后可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开展调查研究。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气虚质及痰湿质为多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年龄、饮食偏嗜、运动天数、情志存在相关性。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类型间无相关性。
大肠息肉患者阳虚质与年龄、运动频率、LDL-C有相关性,痰湿质与年龄、超重/肥胖有相关性。气虚质未发现显著相关因素。临床调理可从以上方面入手,以减少大肠息肉的发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