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你踩中过几个

2023年01月14日17:52:03 健康 1888

说到骨质疏松,多数人对其都报以“老了都会得” “没大事儿”“补点钙就行”等等想法。然而你们真的了解骨质疏松吗?今天整理出常见的4大误区,快来看看你踩中过几个!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你踩中过几个 - 天天要闻

一、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症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中钙的摄入少,体瘦,又不拒绝不良嗜好,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症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及早开始,使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骨峰值。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你踩中过几个 - 天天要闻


二、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实验证明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少食油腻,坚持喝牛奶,不宜过多食入蛋白质和咖啡因。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你踩中过几个 - 天天要闻

三、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宜静不宜动。

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地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出现骨质疏松,肌力也会减退,对骨骼的刺激进一步减少。这样,不仅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你踩中过几个 - 天天要闻

四、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当接受正规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娄底:医学检验检查共享中心正式授牌 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 天天要闻

娄底:医学检验检查共享中心正式授牌 助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通讯员 张思弦)近日,娄底市城市医疗集团医学检验检查共享中心授牌仪式在市中心医院举行。市卫健委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9家医疗单位分管领导和相关医技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市卫健委领导为娄底市城市医疗集团心电、影像(放射、超声)、检...
这个习惯不仅会导致肝癌,还可能正在威胁你全身,赶紧改掉 - 天天要闻

这个习惯不仅会导致肝癌,还可能正在威胁你全身,赶紧改掉

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肝脏的问题,日子一下子变得特别难熬。你想啊,肝不好,精神萎靡,吃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工作时总是心神不宁,手脚没力气。平时朋友聚会,也不敢喝一杯,生怕一不小心病情加重。身体折腾得够呛,心里那股焦虑和无奈,真的说不出来。尤其是
焦虑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情绪易波动的人,午睡别乱来 - 天天要闻

焦虑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情绪易波动的人,午睡别乱来

很多人生活中都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明明按时吃药、按时治疗,焦虑的情绪却还是挥之不去,整天心神不宁,影响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人,身体和心理的各种小毛病接踵而来,原本想靠点药和休息缓解,结果发现效果远不如预期。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
一吃就腹泻的人,是肠胃虚?医生:可能得排查一下这4种病 - 天天要闻

一吃就腹泻的人,是肠胃虚?医生:可能得排查一下这4种病

你是否也曾疑惑过,为什么有些人一吃东西就拉肚子?难道真的是所谓的“肠胃虚弱”?其实未必,这种情况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问题,尤其需要留意以下4种疾病。一、吃东西总拉肚子,真的是肠胃虚吗? 很多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吃完东西没多久,肚子就开
马上入伏了,提醒抑郁的老年人:天气炎热,4件事最好少做 - 天天要闻

马上入伏了,提醒抑郁的老年人:天气炎热,4件事最好少做

马上就要入伏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尤其是那些长期和抑郁情绪斗争的人,日常生活和治疗往往都充满了挑战。你会发现,很多抑郁的老人不仅是心理上的痛苦,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影响了。说到底,心里不舒服,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连以前喜
二甲双胍天天吃,身体会出现这四种变化 - 天天要闻

二甲双胍天天吃,身体会出现这四种变化

提起来二甲双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传统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可谓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天天服用,身体会出现这四种变化。
便秘治疗的核心突破 - 天天要闻

便秘治疗的核心突破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身边的老年人有这样的困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这其实就是便秘在作祟。据统计,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5%-20%,而在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0%。